三 西方社交网络的根本问题在这里:改了找死,不改等死( 二 )


对于答案我不敢确定 , 但基于我所听到的历史 , 我觉得很多社交网络在构建图谱一种练习 , 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设计考虑 。 这使得图谱设计变成了一种练习 , 面对的开放性问题要多于得到的答案 。 从某种程度而言 , Facebook 一开始只是给哈佛的学生开发的 , 这一点可能碰巧强加了一些有用的图谱设计限制 。
跟某些类型的设计不同 , 图谱设计本身并不适合原型设计 。 社交网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 因此很难对图谱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发生什么类型的交互进行原型设计 。
【三 西方社交网络的根本问题在这里:改了找死,不改等死】但是 , 尽管传统的复杂自适应系统非常复杂 , 复杂到一切预测都是徒劳的 , 但社交网络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 。 一是人性是一致的 。 二是我们有很多超大规模的社交网络可以学习 。 这些都是大量真实世界的测试用例 , 可以用来说明当你在图谱设计中做出某些选择时会发生什么 。
它们还存在于全球多个市场 。 这使得研究不同的路径依赖成为可能 , 尤其是在比较中国与美国这样独特的文化和市场条件时 , 尽管背景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 但像喷子这样的问题似乎普遍存在 , 这表明某些有效的潜在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
一旦你拽住了图谱设计这根线索 , 就可以深入挖掘很多的兔子洞 。 如果被连接到一起的人完全是陌生人的话 , 该如何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比方说通过信誉系统)?如果app的主干是动态消息的话 , 那这些消息是不是必须专门从用户关注的账号所发布的故事里面提取?是不是非得从这些账号里面挑选候选人?甚至动态消息是不是用户之间进行健康互动的正确架构?
谁该考虑图谱设计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考虑?举个例子 , 图谱设计应该为增长团队战略提供信息 。 增长团队不应该被看作是流氓团队 , 认为其唯一的工作就是在每一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图谱 。 他们需要知道好的图谱增长与有害的图谱增长是什么样的 , 从而可以制定更符合长期愿景的战略 。
最近 , TikTok 开始推动我跟现实世界里面认识的人建立更多联系 。 我收到他们发给我的提示 , 要求我关注我可能认识的人 , 现在当我跟人分享视频时 , 我经常会收到一条通知 , 告诉我他们已经观看了我分享的视频 。 这些通知往往是我知道他们有 TikTok 帐户以及他们的用户名是什么的唯一方式 。
迄今为止 , 我很享受 TikTok , 享受这种不需要关注我在现实生活认识的任何人就能看到有趣内容 。 或许 TikTok 正试图让其视频分享成为该app本身的内生性 。 但很显然 , 到目前为止 , 我认为对任何社交产品的图谱做出任何改变都应该更加谨慎对待 。 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不会自己去制作任何的 TikTok(我知道 , 我知道 , 换句话说你可以说我已经老了) , 所以关注这些人不会对我的推荐页(FYP) 产生太大影响 。 对于年轻群体而言 , 这群用户自己制作ikTok的占比更高 , 所以互相关注可能更有意义 。
另一方面 , 任何app只要具备了默认的公共图谱结构 , 都会发挥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判断的冲动 。 等一下 , 我认识的这个人关注了TikTok上的哪些账号?!啧啧 。
TikTok 要不要敦促用户把现实世界的社交图谱复制过来呢?这个答案不是死的 。 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 , 只是为了说明图谱设计是一门需要更深入思考的学科 。 顾名思义 , 它可以采用某种设计 。
“关注”(follow)这个词用得很合适 。 我们关注谁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 首先是你建立起自己的图谱 , 然后你的图谱反过来又塑造你 。 大量研究表明 , 人类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往往会有同样的节奏 。 硅谷传奇纳瓦尔·拉维坎特 (Naval Ravikant) 有一个很火的五只黑猩猩理论 , 说的是在动物学领域里 , 你可以通过考察一只黑猩猩跟哪5只黑猩猩一起玩耍 , 就能准确预测这只黑猩猩的情绪和行为方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