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1年岁末 , 但相关企业注册总量却早已超过了2020年全年 。 一些较早入局的品牌 , 在资本和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之下 , 正在加速扩张 , 2014年创立于长沙的盛香亭 , 号称“首创新式热卤模式” , 第一个把热卤店开到商超的商家 。 2019年之后加速扩张 , 如今已在全国开出了400+门店;仅随其后的是发源于深圳的卤大妈 , 在疫情之后 , 逆势开出了300+门店;发源于武汉的研卤堂也在近一年突破了110+门店 。

文章插图
几家颇具代表性品牌的快速扩张 , 不免给人一种信号——新式热卤的风口已来?
企查查数据显示 , 我国目前经营“热卤”、显示在业和存续状态的注册企业接近2000家 , 3年之内注册成立的约有1200家 , 而卤味大品类下的注册商家有近13万家 , 由此来看 , 目前热卤这个细分品类在卤味中占比很少 。 而前文提到的3家代表性品牌 , 门店规划目前均未突破500家 , 这与绝味13000+、煌上煌近5000家、周黑鸭2300+的门店规模相差甚远 , 一时还难以赶上 。
当然 , 作为一个新兴的品类 , 新式热卤目前与传统休闲卤味、佐餐卤味在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也无可厚非 。 但撇开差距不谈 , 新式热卤品牌们自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
首先 , 其可零食、可正餐的特点决定了它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更多 , 既要与传统的卤味品牌同台竞争 , 还要与不少餐饮门店竞争 。 比如 ,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的烧腊、猪脚饭、沙县等餐饮店早已推出了热卤产品搭配米饭等主食的套餐模式 , 而市场也培育了一大批忠实消费者 , 这于专门做热卤的品牌而言 , 是不小的竞争压力 。
而与沙县、以及街边卤味的平价定位相比 , 新式热卤的价格显得很不接地气 。 比如 , 盛香亭和研卤堂的客单价均在30左右 , 消费者随便点一份主食加热卤产品的套餐 , 价格就会超过30元 , 这远高于沙县十几元的荤素搭配套餐 。 而客单价太高 , 不免会吓退一部分消费者 。 而“味道一般 , 但价格有点高”也是部分消费者在初次消费之后的总体评价 。

文章插图
“客单价高确实是个问题 , 由于是现做现卤 , 成本本身就比冷链卤制品更高 , 另外门店均布局在一二线城市中心地带的商超之中 , 租金压力大 , 如果客单价上不去 , 企业很难盈利” 。 一从业者透露 , 由于毛利率较低 , 网红品牌盛香亭的大多数门店目前还是亏损状态 。
如果头部品牌都面临盈利难的问题 , 其他中小品牌自不必说 。 更为糟糕的是 , 作为一个新兴品类 , 新式热卤还未壮大就已陷入内卷 。 “热卤赛道本身就小 , 模仿者却无数 , 行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 我们做什么他们就跟进什么 , 无形之中造成了原材料价格上涨” , 盛香亭创始人廖宗毅、李凌子夫妇曾在公开场合吐槽行业同质化现象 。
这种同质化传导到消费端 , 就是我们在任何一家新式热卤品牌的门店都能看到清一色的红金碗 , 盛上相似的软糯鸡爪、牛肉丸、拌面、拌粉 , 如果不是印在碗上的品牌logo , 似乎也没有太大差别 。
总体来看 , 资本和品牌的入局 , 确实加速了热卤的标准化扩张 , 但这一细分品类到底能焕发出多长的生命周期 , 还要看其后续竞争壁垒的建立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快消”(ID:fbc180) , 作者:李欢欢 , 36氪经授权发布 。
- 36氪出海首发|东南亚电商综合服务商来赞宝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五源资本领投
- 36氪独家 | 获明势资本领投4亿元B轮融资,云游戏厂商「蔚领时代」或将布局元宇宙
- “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折戟,资本还在抢着投它
- 出走BAT的科学家们,被VC疯抢
- 国美零售为安迅注入资本动能强化物流实力
- 市场热捧,微软CEO却抛售半数持股,发生了什么?
- 刘强东章泽天在海南成立私募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
- 字节跳动关联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000万增幅900%
- 阿里巴巴关联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5000万
- 国美投资成立供应链管理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