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播客还小众?( 二 )


谁说播客还小众?

文章插图

第二类属于知识型内容 , 其中既包括垂直领域专业知识的分享 , 也涵盖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 《不成气候》是两个自称“科研狗”的朋友分享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学习和思考 , 《咸柠七》通过创造了新的谈话和观察角度 ,  满足年轻人对某个现象的迫切理解和参与当下生活的需求 。
第三类就是IP型播客 , 主要以名人创作为亮点 。 比较有名的就是洪晃的《晃然大悟》 , 撕掉媒体和公众给她贴上的标签 , 从内容和知识本身出发 ,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 《奇葩说》选手席瑞也在播客上展开对亲密关系的反思与总结 , 独特观点吸引了超过1.2万的订阅者 。
谁说播客还小众?

文章插图

正如席瑞对播客的理解 , “播客可以围绕一个主题 , 在轻松的语言氛围里 , 流淌地显现 。 它既可以当做连续剧看 , 找到不同子话题的隐线、连接与互文 , 又能够择其一点 , 跳跃式地收听 , 而从系统的负担中解脱 。 而且在播客中 , 没有权威感 , 没有说教感 , 轻轻松松聊天 , 强调了听众的对话感与参与感 。 ”
在播客之外的世界里 , 音频节目显得小众 , 而在播客们与听众的世界里 , 播客有着超乎想象的粘性 。
就像与老朋友的对话一样 , 播客有着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趣味性与亲和力 , 让听众能够沉浸在轻松的状态中 。 即使一期节目通常超过1个小时 , 也并不会妨碍听众的选择 , 反而对他们来说 , 这是闲暇时间里的有效陪伴 。
谁说播客还小众?

文章插图

多以UGC为主的播客 , 正在用自由和张扬的内容陪伴着用户 , 满足着用户对观点碰撞和知识获取的需求 。 这样看来 , 播客已经具备了走向大众化的属性 。
02入局 , 有待增长播客内容的原创性和个性化 , 与其他音频内容形成明显的区别 。 对于以有声书、知识类音频为主要内容的音频平台来说 , 播客能够丰富社会人文内容的成长 , 也是有效促进年轻用户增长的渠道 。
作为国内音频市场三大巨头 , 荔枝、喜马拉雅、蜻蜓FM已经走出了各自的道路 , 主打PGC的知识付费和主打UGC的音频社区 , 都把“耳朵经济”做到了极致 。 而播客在这场的音频战事中 , 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
过去的播客入口 , 一般都在音频平台的二级页面 , “隐匿而渺小”很难得到关注 。 直到一款叫做“小宇宙”APP的上线 , 以独立播客平台的形态给播客市场带来首股热潮 。
谁说播客还小众?

文章插图

轻量化元素、纯粹内容以及“打点笔记”的良性互动 , 为播客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栖息地 。 在这之后 , 多款播客产品相继出现 。
快手推出皮艇APP , 以推荐算法为内容分发模型;主打UGC模式的音频平台荔枝FM也推出独立APP“荔枝播客” , 并将“听见新世界”设定为Slogan;“汽水儿”APP则以“插嘴”功能加入社交元素 。
更多的平台则是将播客作为一项重要功能加入到现行APP中 。 喜马拉雅增设播客频道 , 并将功能置于顶部标签栏;网易云音乐更是将电台更名为播客 , 这个入口也被醒目地设置在了底部标签栏的第二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