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退休后每日两餐,科学吗?( 二 )


三、保持适度运动(根据自己的体质而定)
中医讲,“动养阳,静养阴”,运动是阳气升发必要的条件 。现代人的很多疾病,都和太宅、缺乏运动有关 。运动养阳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 。运动虽然有助于运行气血,但本身也是消耗气血的 。过度的运动因为消耗太大,反而是伤阳的 。对于平时很少运动的,或者体质偏弱的,运动的强度就要先小一些,比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尽可能在户外(刮风下雨天等除外) 。
另外,运动要合于天时 。白天,尤其是上午,最适合运动 。晚上则不宜剧烈运动 。
四、避免情绪过激(保持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
比如说发怒,怒则气上,肝火大动 。这个肝火的本质就是阳气,只不过因为情志的作用,阳气化火了,火性上炎,气血大量上冲,就容易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中老年人甚至可能会引发脑出血等重症 。脾气暴躁的人容易上火,这个上火不是说明他阳气充足,而是说明他没有善用阳气,久则伤阳损阴 。
再比如说恐惧,恐则气下,阳气下陷 。人在紧张恐惧的时候,阳气下陷会导致什么症状呢?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 。养阳,本是要阳气升发,现在它下陷了,自然是伤阳的 。
其他如,悲伤会使人的上焦气郁化火,思虑过度使人气结而不利于阳气升发,过喜使人的阳气耗散,都是伤阳的 。
五、慎食生冷
今人阳气不足和吃生冷之物太多有关 。尤其是夏天,大量吃冰棍、瓜果,以及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这些温度低、性寒的食物下肚,会大量消耗脾阳甚至肾阳,对于本身就阳虚或体寒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
急性的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慢性的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四肢不温、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如今人们各种过敏反应特别多,这个也长期过食生冷有关 。
六、夏天不贪凉
夏天是一年最热,也是阳气最旺的季节 。但是,这里所谓的阳气旺,指的是阳气行于地表,所以人们感受到热,而地下反而是凉的,夏天的井水是冰凉的 。而冬天阳气潜藏于地下,地表就冷,冬天的井水是暖的 。
人体也一样,夏天阳气浮于体表,而体内脾胃是偏凉的 。此时腠理毛孔是打开的,一方面容易出汗,另一方面体表防御力偏弱 。这个时候,如果贪凉,比如站在空调风口下,就非常容易受到寒邪 。所以,现在我们去医院看,夏天受寒的(空调病、吃冷饮得肠胃病的)比中暑的还多 。
《黄帝内经》讲,夏天要遵循“养长之道”,要“无厌于日”,要适度出汗,而不是整天待在空调房里,温度调得像冬天一样,又吃很多冷饮瓜果来镇压阳气 。
七、冬天不贪暖
夏天贪凉损阳容易理解 。冬天贪暖也会伤阳气?
冬天,保暖御寒自然是diyi位的 。但今人往往喜欢走极端,窝在暖气房内,把温度调得很高,好像夏天一般 。当人工将环境改造成“夏天”模式,人体也会一反冬天闭藏之道,毛孔腠理开泄 。《黄帝内经》在讲到冬天的养生之道时,除了讲“去寒就温”,还特别强调“无泄皮肤” 。
冬天本是万物闭藏静养的阶段,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为来年春夏的生发、生长做准备 。就像晚上是睡觉的时间,身体休息好了,第二天才有精神 。冬天贪暖,或者没有休养好,或者特别操劳,或者过度运动,来年就缺乏阳气升发的资本 。
综上所述,养阳要注意以下4点:
不过食生冷、贪凉消耗阳气;不熬夜,心态平和,善用阳气,不使阳气化为邪火;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使阳气潜藏,保养阳气,不过度使用阳气;适度运动、早起,不抑制阳气,使其升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