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发市场静待爆发,“第二股”将花落谁家?( 二 )


虽然抢走了 ” 植发第一股 ” 的名头 , 但雍禾也不能忽视资本市场上的一众竞争对手们 。 植发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和资本带动 , 必然会带动更多植发机构进入市场 。
由于植发行业的进入壁垒并不高 , 市场上的参与者很难构建起绝对的竞争优势 , 植发行业里依然有机会存在 。
在中国毛发医疗服务领域 , 目前主要竞争者包括四类:公立医院植发科室、医疗美容机构的植发部门、连锁型专科植发机构、单体专科植发机构 。
目前整个行业都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 , 以营销驱动的雍禾医疗目前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优势 , 在剩下的头部植发机构中 , 各家植发机构实力相差无二 , 有上市实力的品牌并不少 。
在民营植发连锁机构中 , 雍禾的市场占有率为第一 , 大麦微针植发、碧盛莲、新生植发等民营植发连锁机构也紧随其后 。 其中 , 专注于无痕植发科研和临床诊疗的碧莲盛就曾获华盖资本 5 亿元的战略投资 , 其董事长尤丽娜在 2021 年底表示 , 明年碧莲盛也有上市规划 。
作为消费医疗领域的一个细分赛道 , 植发领域由于其设备材料成本可控、技术成熟且手术安全 , 具有更快速增长的成长空间 。 截至 2020 年 , 中国植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已达 134 亿元 。 据《全球植发市场报告》显示 , 预计 2023 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 238.8 亿美元 , 约合 1709 亿人民币 。
千亿植发市场 , 将会吸引更多玩家前来掘金 , 近两年是各机构抢占市场的关键时间点 , 基本会奠定 3-5 年整个植发行业格局 。 ” 植发第二股 ” 将花落谁家?目前来看 , 第二梯队的玩家都有机会 。
行业破局之道:回归医疗本质
植发行业通过砸钱换获客增长的方式 , 符合现阶段市场教育投入需要 , 但却不适用于长期发展 。 随着植发行业近几年的火热 , 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 , 回归医疗本质是目前植发机构所需要坚守的初心 。
由于获客成本的增加 , 导致手术成本增加 , 机构利润降低 , 后期还需依靠延伸产业链、降低营销、提升技术来扩大营收 。 显然 , 植发领域更需要坚守 ” 长期主义 “ 。 市场格局还在演进 , 大浪淘沙后 , 有技术实力和以客户为本的企业才能保证增长的可持续性 。
大麦植发的创始人李兴东向猎云网表示 , 市场发展越快 , 越需要沉下心 , 慢下来 , 医疗的核心仍然是技术和效果 。 资本的催生会让行业快速发展 , 但发展不能忘记医疗的本质是治愈 , 发展不能忘本 。 而技术不能催生 , 需要脚踏实地 。
微针技术由大麦植发引入国内 , 是国际主流使用的植发技术 。 微针植发是通过使用专门的微针种植笔种植 , 相比于传统宝石刀、镊子植发方式 , 微针植发可以高效地植入移植体 , 而无重复植入创伤的风险 , 避免镊子对毛囊造成伤害 , 提高毛囊存活率 , 头发新生比例更高 。
一直以来 , 技术应用与创新都是大麦微针植发品牌发展的核心动力 。 2006 年 , 大麦微针植发率先引进微针植发技术 ,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优化 , 大麦 ” 种植笔技术 ” 已经受到行业和发友的认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