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三淘”并进 淘宝发展更加迅速( 二 )


淘特总裁汪海曾表示 , 淘特增长是创新服务县域消费的结果 , 受益于国家构建的县域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场景 , 淘特直供模式提供的好货低价满足了县域消费者需求 。 县域消费的现实痛点是 , 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重视 , 因此导致生活方式升级困难 。
淘特应运而生 , 其模式的底层逻辑是短链经济 , 即最大限度地精简从源头供给到终端需求之间的环节 , 将链路做到最短 , 而这首先便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就业务而言 , 它主要包括工厂制成品的厂货直供即M2C、农产品的产地直供 , 以及品牌直供 。
淘菜菜和淘特的共同之处在于 , 都立足于产业 , 直接面向用户 , 它们是“BC融合”的产物 。 两者在战略选择上 , 都选择了大巧若拙的“笨” 。 两者业务一切的出发点 , 是做“重”模式 , 为产业重新打造基础设施 , 为行业数字赋能 。
虽然都是“BC融合” , 但两者的战略价值有所区别 。 阿里Q2财季(7-9月)的财报显示 , 淘特年活跃用户达2.4亿 , 而淘菜菜150%的增速领先行业 。 本质上 , 淘特在用极高性价比的厂货吸引人群蓄水 , 而淘菜菜则通过本地化的履约重新定义供给 。 淘特与淘菜菜的组合搭配 , 构成了下沉市场电商的最佳模型 。
“三淘”的历史性融合
那么 , 两个都姓“淘”的新业务和淘宝是什么关系?
淘菜菜初步跑通了最难电商化的生鲜品类 , 给“万能的淘宝”补上最后一块 。
在商品结构上 , 目前淘菜菜的生鲜比例为行业最高 。 这是因为生鲜的运营最为复杂、履约要求最高 , 淘菜菜没有将其作为单纯的引流品 , 而是希望通过持续打磨这个品类 , 在前期打造出超强的基础设施 。
淘菜菜极大增强了阿里集团的本地能力 , 还为淘宝、淘特丰富了消费场景 。 通过满足家庭一日三餐的高频需求 , 不断提升用户粘性 。 阿里最新数据显示 , 使用过“淘宝、淘特、淘菜菜”的消费者 , 年均购买天数达到只使用淘宝的用户的1.8倍 。
而淘特作为性价比电商 , 与淘宝形成完美互补 。 目前淘特已经成为阿里在中国零售市场的第一大新增用户来源 。 和手淘APP相比 , 淘特的独占会员DAU比例已经接近50% 。
淘特、淘菜菜在不同的供应链关系、不同的交付场景中诞生 , 却用阿里的方式满足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
和手淘APP相比 , 淘特的独占会员DAU比例已接近50%;超过50%的淘菜菜用户第一次在淘系平台购买生鲜 。 “我们制定的策略出发点是 , 能为客户持续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 ”戴珊说 。
服务中国9亿消费者 , 大幅度减少商家、消费者的链接成本就是淘特、淘菜菜诞生的初衷 。
随着一二线电商用户见顶 , 下沉市场成为电商平台用户最后的增量来源 , 以下沉市场为主的淘菜菜和淘特 , 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而从全局的业务层面来看 , 电商行业的竞争已经从用户端 , 转向供给侧 。 通过构建数字化的供应链体系 , 通过终端服务的确定性和消费需求的确定性 , 实现线下人、货、场的精准匹配是赢得长期竞争的核心 。
有零售行业人士认为 , 如今电商已经成为常规的社会流通渠道 , 线上线下的区别不再重要 , 消费者、商家在多种不同渠道发生交集 。 例如 , 淘菜菜在社区汇聚了商流、物流、信息流 , 又在线上与淘宝实现了交融 。 淘特、淘菜菜满足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 再往上一层 , 需要有一个(组织)平台、多端(渠道)联动的全局视角 。 阿里组建统一的“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
除了淘特、淘菜菜 , 淘宝App、闲鱼等产品也将为平台带来差异化供给 , 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