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缺了不止40亿( 三 )


03 昔日王者的困局
很难想象,华为在 2022 年开年便发债 40 亿究竟为何,最为合理的解释,或许只是一次简单的短期资金借债行为,不排除与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调侃 ” 可能是为了发年终奖 ” 一致 。
不过借钱的事实,至少说明华为存在一定的现金流压力 。 这也颇为合理,毕竟无论是消费者板块还是 B 端业务,短期内均难见起色 。
此外,由于华为科技企业的定位,即便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亦不能减少研发投入 。 根据 2021 年上半年财报,华为上半年研发投入已超 720 亿,即华为月均研发投入在 100 亿以上 。
然而商业战场,并非 ” 有付出就有回报 “,华为方面曾表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短期内做不到收支平衡,将是一个持续投入的长线业务,为了这样一个 ” 长期主义 ” 项目,2021 年已有多家华为体验门店为汽车产品特别腾出一片区域,供消费者体验车辆 。
有传言称,惨淡的车辆销售情况已导致华为内部对此抱怨满满,华为也已不再催促线下的经销商们改变门店布局以便销售相关车辆 。
车辆销售情况不佳同时,华为的汽车生态在普及时也受到较大阻力 。
截至目前,华为所推出的 HiCar 已被包括比亚迪、沃尔沃和奔驰等多个品牌所接受,但未来若继续拓宽客户群,试图与汽车大厂达成更深入的合作时,会因涉及车辆数据等关键信息共享产生较大阻力 。 在智能汽车浪潮的影响下,这些数据就车企而言十分重要 。
2021 年 6 月底,上汽董事长陈虹就曾表示,很难接受华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认为这个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 只不过,上汽所使用的斑马智行系统也是与阿里联合开发而成 。 拒绝使用华为相应技术的解释,或许更多还是出于企业层面的战略防守角度考虑 。
事实证明,上汽的抉择不无道理 。
刚结束的 AITO 新车发布会,华为介绍车辆时已开始有意避开小康,更多以华为作核心宣传点 。 背后的机锋,便是在两者的合作中,华为有着更强的话语权 。 这样的局面,自然不是任何一家大型车企所想看到的 。
可以说,华为目前正处于被迫进行的转型阵痛期,无论是智能汽车业务的布局,还是加码 B 端开拓新市场,都是为了弥补企业在消费者业务侧的损失 。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也表示:整体经营结果符合预期,to C 业务受到较大影响,to B 业务表现稳定 。
可想要彻底对冲消费者业务导致的创伤,无论是新推出的 AITO 抑或是由五大军团所负责的 B 端业务,都有些力不从心 。
昔日王者的归来,还需一些时日,这 40 亿的发债,也可能只是无关痛痒的插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