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核心学科只有两门——体育和阅读( 三 )


以数学为例 , PISA测试表明 , 英美等国的15岁学生比中国的同龄人平均水平低三个年级 。英国的成年人有一半的数学水平只相当于七岁儿童的水平 , 这也是英国痛下决心向上海学习数学教学的根本原因 。;今天中西教育在这两个方面是各持一端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强调工具与技能 , 以至于扼杀了兴趣与特长的空间 。西方教育则更强调第二点 , 反过来第一点可能有所欠缺 。但实际这两者是同等重要的 。
第二个方面 , 兴趣与特长 。;除了工具与技能 , 学校教育的另一大主要功能就是要保持孩子的兴趣 。真正的持久的动力一定源自内心的兴趣 , 最佳的生活状态就是兴趣与职业的统一 。;创新的必备条件有两个 , 一个是兴趣 , 另一个是闲暇 。当孩子们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 , 同时又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 便一定能够在相应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 , 达到一定的高度 , 形成自己的特长 。而未来的个体 , 一定依靠自身的特长方能立足于社会 。;我们今天的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十分欠缺 , 学生的特长不但得不到发展 , 还受到极大的抑制 。这些年来我常常有机会面试应聘者 , 我总是要问一问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看着那些茫然的面孔 , 听他们怯怯地问 , 听歌、看电影算吗?;学校教育应该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我理想中的教育应当是这样的:学生并不是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来进行选择 , 而是根据自身兴趣提出发展方向 , 学校则创造条件满足其需要 。所谓“因材施教 , 各求所需 , 各得其所 , 人尽其才”是也 。;
第三个方面 , 文化与传承 。;教育的另一大功能 , 是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人才 , 而承担伟大民族复兴重任的年轻人必须深谙民族精神的精髓 。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 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校教育该如何通过课程和教学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钱穆先生说 , 中国传统教育的理想与精神 , 乃是教人如何为人 。尤其是儒家教义 , 更是承担了一种类似于宗教的责任 。儒家教义有一种人品观 , 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 。君子与小人的根本不同在于 , 君子不会专顾一己之私 , 而兼顾大群之公 , 小人正相反 。余秋雨先生更是将中华文化概括为君子之道 , 在行为层面表现为礼仪之道 , 在精神层面则表现为中庸之道 。;今天我们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乃至无效 , 深层根源也在于此 。西方德育的至高点在宗教 , 中国德育的至高点在于传统文化 , 过去的几十年 , 我们不明智地摒弃了自身的文化 , 以至于国学成为一种奢侈的课程 , 往往高端精英白领更为追捧 。愈是开放 , 愈是全球化 , 我们愈是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精华 , 要知道 , 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来源 。;文化与传承也涉及文明冲突的问题 。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首先是本国文化的一个传承 , 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传统文化课程在我们学校课程里要占一定的比重 。;最后两点恰恰是中国孩子比较欠缺的 , 就是有关于内在品质的问题 。实际上 , 视野与境界强调的是你不能只关注自己 , 你得有社会责任 , 你要关注他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