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拜“城隍爷”
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
关于清明节的知识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关于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 宠物狗知识「宠物狗饲养知识」
- 世界杯魔咒「世界杯魔咒是什么原因」
- 高仓健追捕「高仓健追捕 1978」
- 伍绍祖去世「伍绍祖逝世」
- 上海下雪了「上海下雪了没」
- 新加坡大选「新加坡大选几年一次」
- 重庆虐婴案「四川虐婴案」
- 白狐的歌词「白狐的歌词大意」
- 张亮做厨师「张亮的厨艺」
- 天黑黑歌词「闽南语童谣天黑黑歌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