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江东桥「漳州江东桥和泉州安平桥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 )


漳州江东桥是如何建成的?大家都知道 , 福建有“四大古桥”之说 , 它们是: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福清龙江桥、漳州江东桥 。 其中洛阳桥建成于北宋嘉?四年 , 是“四大古桥”中年代最早的一座 , 安平桥全长2255米 , 俗称“五里桥” , 号称中国现最长的古代石桥 , 龙江桥的特色是高度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 甚至石栏杆中也有不少北宋原物 , 那么江东桥的名声 , 靠的是什么呢?
江东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榜山镇马崎村东 , 横跨于九龙江的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 , 另一端连接龙海市角美镇 。 慕名来龙江桥的人可能会觉得失望和不解 , 甚至压根就没找到“古桥”在哪里 。 眼前所见 , 不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混凝土公路桥吗?江东桥之所以是今天这里样子 , 还要从它的历史讲起 。
江东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绍熙元年(1190) , 当时这里已经建起一座简易的浮桥 。 到了嘉定七年(1214) , 郡守庄夏决定将其改建为石墩木桥 , 却因水深流急而屡屡失败 , 后来工匠看到老虎负子渡江受到启发 , 于是沿老虎渡水线选址筑墩 , 终于获得成功 , “虎渡桥”之名也由此得来 。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 , 南宋的福建究竟有没有老虎都要打一个问号 , 更不要提桥梁选址这样一个严肃的技术问题 。 倒是《漳州府志》的说法比较简洁可信:“为郡之寅方 , 因名虎渡” 。 遗憾的是 , 庄夏建造的这座桥只存在了二十多年 , 嘉熙元年(1237年)便毁于火灾 , 后来在郡守李韶的倡议下才改建为更加经久耐用的梁式石桥 。 《龙溪县志》记载其“广二十尺 , 长二千尺” , 桥孔“十有五道” 。
然而这座石桥的命运并不像福建“四大古桥”的其它三座那么幸运 。 且不论明、清、民国时期所历经的天灾人祸 , 抗战期间 , 厦门沦陷 , 为了防止日军进犯漳州 , 当地政府曾将其炸断 , 后来虽然修复 , 却与历史面貌渐行渐远 。 终于在1969年 , 江东桥被改建为混凝土桥 , 旧有石构件消失于新桥面之下 , 成为一座“隐形”的建筑遗产 。
今天 , 只有在靠西岸的桥下 , 才能看到尚存的部分江东古桥 。 两跨桥面、五座完整桥墩、九座残墩基、东西两面金刚墙 , 残长仅100.35米——越是残缺 , 越是震撼 。 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 , 呈舰首形 , 通长11.4米 , 宽5.3米 。 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 这些石梁 , 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 , 重达近200吨 。
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 , 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 修建于八百年前 , 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 , 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 , 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 ”剑桥大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评价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 。 ”古建专家罗哲文则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写道:“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 , 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 , 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 ”
桥身半残 , 已是不幸 , 然而命运的作弄并没就就此结束 。 在2007年的九龙江北溪洪灾中 , 江东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 , 导致第一个桥孔被冲断 , 六根石梁被冲入江中 , 桥身断开长达十多米 , 几天之后 , 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也被洪水冲走 , 悬空的桥板出现裂痕 , 八百年历史的江东桥遗迹危在旦夕 。 不幸中的万幸是 , 重达200吨的石梁之王并没有被冲毁 , 断成几截的较小石梁也很快被找到 。 江东桥经过抢修 , 再次劫后余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