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海夫纳-休·海夫纳花花公子 电影在线( 二 )


《花花公子》的出世迎合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思潮 , 这一点海夫纳自己也没有想到 。 海夫纳曾经说过 , 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革命者” , 他的目的是要创办一本有“性”内容的主流男性杂志 , 而这恰好成了一个非常革命的想法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时期 , 阅读《花花公子》成了叛逆的象征 。 二战结束不久 , 经济开始恢复 , 汽车、避孕药、电视的出现 , 再加上性研究、城市化和越战的影响 , 更使大学校园里弥漫着反传统的气氛 。 《花花公子》以女性半裸体照为主 , 谈性、谈休闲、谈生活品位 , 很快就脱颖而出 , 成了最畅销的男性杂志 。 创刊一年后 , 每期销售就超过了10万册 。 发行量一度高达每期800多万份 。 当时 , 阅读《花花公子》成了“会享受人生”的代名词 。 三四十年代 , 美国青少年的口号是:“长大了要像洛克菲勒一样富有”;60年代 , 这口号则变成了:“长大了以后要像海夫纳一样享乐” 。 《花花公子》被当时激进的文化运动推到了浪尖之上 , 成了性革命运动的一面大旗 。 《花花公子》所象征的“性革命” , 最重要的并不是性行为的变化 , 而是媒体公开报道“性”的合法化 。
“追求享乐”是赫夫纳“花花公子哲学”的要义 , 在第一期《花花公子》里 , 他曾写道:“‘花花公子’并不指颓废的享乐主义者 。 我们所谓的‘花花公子’是一个不把生活看作仅仅是一串辛酸眼泪的人 。 潜藏在《花花公子》杂志背后的主张是: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 。 我们每个人都只在世上匆匆一过 , 生活应该被过得有品味 。 性爱本身不仅仅是传宗接代 , 它是真正让这个世界向前走的动力 。 ”海夫纳认为 , 《花花公子》以往之所以能战胜众多的竞争者 , 就是因为它追求的不只是一种杂志的风格 , 而是要创立一种生活的风尚 , “性”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
海夫纳是一个直接的人 , 却不是个粗鲁无文的人 , 在站稳脚跟后 , 他对杂志的质量要求日益增高 。 每期《花花公子》都有一位花花玩伴的特写 , 采访、虚构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花花公子艺术介绍 。 一些著名模特如纳奥米·坎贝尔、辛迪·克劳馥 , 以及好莱坞明星莎朗·斯通、金、贝辛格都曾上过杂志封面 , 而且以此为荣 。 迈克尔·乔丹、鲍伯·迪伦、比尔·盖茨等都接受过《花花公子》采访 。 约翰·厄普戴克、乔伊斯·卡罗·奥茨、斯蒂芬·金和汤姆·克兰西也曾在杂志上撰文 。
发行50年的花花公子 , 见证许多重要的年代 , 封面女郎的风情也千变万化 , 唯一不变的是妖艳中带着稚气的兔女郎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克里斯蒂与父亲的关系开始亲密起来 。 谈政治 , 谈宗教 , 几乎无话不谈 。 她发现 , 《花花公子》并不完全是一本色情杂志 , 它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 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越战和死刑 , 也常常刊登一些观点尖锐的访谈录或国内知名作家撰写的文章 。 于是 , 以优异成绩从布朗迪斯大学毕业后 , 克里斯蒂决定走出“冈恩女儿”的世界 , 成为赫夫纳家族的一员 。
如今 , 已过天命之年的花花公子 , 除了杂志之外 , 它的版图已经扩及电视、录像带以及网络 。 尽管竞争激烈 , 但近年来它的平均发行量都可以维持在320万份左右 , 每月大约有1000万美国成年人购买 。 25年前 , 《花花公子》开始开发海外市场 , 现在全球有19个版本 , 由不同国家的500万读者(主要为男性)分享 。 花花公子和它的兔女郎商标 , 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
半个世纪过去了 , 到底是花花公子改变了还是社会改变了?克里斯蒂回答:“是文化改变了 。 ”赫夫纳补充说:“当然我们也有变化 。 我们对自己的外表越来越满意 , 也越来越适应这个事实——我们是性感的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