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资料-端午节资料20字( 七 )


④采茶、制凉茶 。 北方一些地区 , 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 , 制成茶叶 。 广东潮州一带 , 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 , 熬凉茶喝 。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
端午还有许多辟邪、灭疫活动 , 与上述的卫生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 如以五色丝系臂 , 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 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 , 赐五色续命丝 , 俗说以益人命 。 ”《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 , 名曰辟兵 , 令人不病瘟 。 ”另外又有称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 。 据说也是因屈原而起 , 可以驱除灾害 。 为什么五彩丝线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 , 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 , 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 , 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 。 另外 , 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 。 《汉书·地理志》记越人“文身断发 , 以辟饺龙之害” 。 晋人刘义庆《世说》等书 , 记以五色丝缠绕粽子 , 以投入江中 , 为蚊龙所惮 。 虽系传说 , 却透出了一丝值得玩味的信息 。 五色丝系于臂上 , 或为文身遗俗 , 另外还有其他佩饰之物 。 比如 ,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佚文:“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 , 以相赠遗 。 ”条达 , 即彩色织丝带 , 亦与五色丝相行 。 又有佩赡赊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传 , 仅《太平御览》中有记载) 。 这些习俗传到后世 , 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饰物 。 如《东京梦华录))记北宋开封过端午要购 , “百索、艾(多年生草木板物 , 叶子有香气 , 可入药 , 内服可做止血剂 , 又供灸法上用 。 也叫艾篙或蕲艾)花、银样鼓儿花” 。 是佩戴饰物 。 《武林旧事》记南宋杭州时赐予后妃诸臣:“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诞佩带 。 ”清《帝京岁时纪胜》:“幼女剪彩叠福 , 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 。 ”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由古代艾人发展而来)、粽子、蒜头、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 。 《清嘉录》中记有另一种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古代帽子上系在领下的带子)、钟铃诸状 , 骑人于虎 , 极精细 , 缀小钗为串 , 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 , 供妇人插鬃 , 又互相献赉 , 名曰健人 。 ”妇女也于髻上戴艾 , 插石榴花朵 , 既可驱邪 , 又兼装饰 。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 , 来源亦久 。 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 , 《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 , 悬门户上 , 以禳毒气 。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 , 又可制艾绒治病 , 灸穴 , 又可驱虫 。 五月文含艾油最多 , (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 , 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 除采艾扎作人外 , 也将艾扎作虎形 , 称为艾虎 , 《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 , 或剪彩为小虎 , 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 。 ”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 , 蒲束扎的蒲龙 。 《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 。 ”《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 , 割蓬作鞭 , 副以桃梗蒜头 , 悬于床户 , 皆以却鬼 。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 , 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 , 与蒲剑、蓬鞭相配 , 以赶却鬼祟 。 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 。 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 , 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 , 可驱鬼辟邪 。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 , 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 。 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 , 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 , 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 , 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 , 即认为毒物被刺死 , 再不能横行了 。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 。 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 , 在饼上缀五毒图案 , 均含驱除之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