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小报「元宵节小报内容」( 二 )


2、元宵
元宵节 , 北方人要吃元宵 。 说到元宵 , 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 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 , 实际是两种东西 。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 。 做汤圆相对简单 , 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 , 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 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 , 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 , 过一遍水后 , 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 , 一边滚一边洒水 , 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 , 拌以糕饼煮食 , 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 。 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 , 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 , 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 , 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 。 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 , 名字就和“生财”谐音 , 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 , 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 , 很像古时的“元宵粥” 。 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 , 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 , 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 , 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

元宵节小报「元宵节小报内容」

文章插图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可以写一些关于元宵节的风俗跟来历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 ,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 , 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 ,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 , 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
正月十五吃元宵 , 元宵作为食品 , 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 宋代 ,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 这种食品 ,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 生意人还美其名日元宝 。 元宵即汤员以白糖 , 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 ,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 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 可汤煮、油炸、蒸食 , 有团圆美满之意 。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 , 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 或煮司或油炸 , 热热火火 , 团团圆圆 。
元宵节手抄报怎么做在手抄报上可以写以下内容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自隋、唐、宋以来 , 元宵节曾盛极一时 。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 , 万国来朝 , 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 , 绵亘八里 , 列戏为戏场” ,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 , 从昏达旦 , 至晦而罢 。 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 。 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 , 盛饰灯影之会 , 金吾弛禁 , 特许夜行 。 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 , 无不夜游 。 ”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 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元宵之夜 ,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 人们赏灯 , 猜灯谜 , 吃元宵 ,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 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 , 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 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 , 又称上元 , 唐末才偶称元宵 。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 到了清朝 , 就另称灯节 。 在国外 , 元宵也以 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 , 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
【元宵节小报「元宵节小报内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