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操作是什么-ERP的操作( 五 )


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1. 系统运行集成化:
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技术解决方案方面最基本的表现 。 ERP系统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 。 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 。 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
一般来说,如果ERP系统仅在财务部门应用,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帐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应用,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应用,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仅在生产部门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 。 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起来,才有可能达到:
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
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
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 。
这些目标能否真正达到,还要取决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效果 。
2. 业务流程合理化:
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改善管理效率方面的体现 。 ERP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因此,ERP应用成功也即意味着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趋于合理化,并实现了ERP应用的以下几个最终目标:
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企业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客户满意度显著改善 。
3. 绩效监控动态化:
ERP的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 。 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量ERP应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 。 在ERP系统完全投入实际运行后,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企业设计完成 。 企业如未能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将意味着ERP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
4. 管理改善持续化:
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 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程度,可以依据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 评价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为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才是真正目的 。 这也是ERP应用成功的一个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标志 。
当90年代初美国的Gartner Group定义ERP这样一个软件系统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它会在全球的
企业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 而在今天的中国,这一渐渐平息的震动,在这两年中又出现了一个又
一个的高潮 。 然而反观ERP的发展和当今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正视出现的这样两个问题:
1. Gartner Group当初的定义已经过于狭窄,和实际商业生活中正在被实际使用的ERP有着较大的
差距;
2. 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为着其自身利益的要求,不断在肆意的歪曲ERP的真实含义 。
这两个问题正在不断的扭曲ERP的思想,对于后来者ERP的真面目已经被隐去,那么到底ERP是什么
呢?
我先回顾一下当时Gartner Group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功能标准来对ERP进行界定的,其界定如
下:
1、 超越了MRP-II的范围和集成功能;
2、 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
3、 支持动态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