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多重要 青少年要有健康的体魄( 二 )


 
除了保证体育活动时间,《通知》强调要注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确保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育教学改革特色 。
 
“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外锻炼实效持续改善,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 。”王登峰介绍,95%的学校能够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
 
随着各省区市逐步将体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不少学生和家长关心,中考体测怎么考?
 
“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还是体育中考内容,一定是教什么就考什么 。学校不管是体育课程安排还是教学内容安排,都应该和考核或考试有高度一致性 。”王登峰介绍,全国各地体育中考设计正日趋完善 。一方面,体育考试内容包括日常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记录,如果学生能够按时参加体育课,完成体育课布置的锻炼任务,这个分值每个人都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体育中考的目标只有一个,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体育课上教授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 。“能够保持经常体育锻炼,并且能够参加体育竞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一定会稳步提升,体育课成绩也一定会稳步提升 。”
 
“《通知》里提到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不是单一的,它是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张一民介绍,《通知》明确了对因病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孩子,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和评价 。
 
家长身体力行
 
引导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
 
“最新研究表明,要让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健康产生益处,每次锻炼实际时间不能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锻炼时间要达到1小时 。”张一民介绍,对于中小学校而言,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刚性要求,在校期间体育活动时间超过1小时比较有保障,而校外体育活动时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
 
“《通知》里有一大亮点是凸显了家校协同联动教育机制的作用 。”王登峰介绍,《通知》强调要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通知》还提出,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学校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 。这意味着体育也有家庭作业了,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王登峰解释称,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教会”之外还要“勤练”,这是布置体育作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不管是健康知识,还是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都需要练习,这是作为体育课本来就应有的一部分,过去我们没有强调、不重视,现在要把它加进来 。”王登峰表示 。
 
“家长要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 。”张一民建议,家长要为孩子做榜样,身体力行,引导孩子锻炼身体,让运动成为孩子受益终生的习惯 。“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在吃饭前,无论是居家健身还是下楼活动,要运动至少20—30分钟;周末时间较为宽裕,应该拿出完整的大块时间让孩子好好锻炼身体,建议在周末下午的3—5点,父母陪孩子一起运动,比如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等,坚持一段时间,会发现不仅孩子的体质增强了,家长也会变得更健康,学习和工作精力更足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