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注释父爱的伟大,诸葛亮、陶渊明都是好父亲( 二 )

\r\n

\r\n古往今来 , 关于母爱典故太多 , 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等 , 每一个典故我们熟知 , 每一个典故我们都能够阐述而出 , 可关于父爱典故有多少 , 或者说我们知晓多少关于父爱的典故呢?回答似乎让人失望的 , 几乎没有 , 这不能责怪 , 只因 , 父爱不擅于言表 , 不擅于流露 , 以致许多后人总觉得父爱是那么遥远 , 而忽略了父爱时时刻刻就在他们的身边 , 呵护着他们的成长 , 故而必然难成其书 。 \r\n古来之 , 父爱 , 随处可寻 , 历朝历代皆有之 , 如三国的诸葛亮 , 对儿子之教育严谨认真负责 , 更在死后留下《诫子书》教育其儿诸葛瞻要做到:“夫君子之行 ,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r\n

\r\n再如东晋的陶渊明 , 其有五儿 , 虽然个个资质平庸 , 亦不喜读书 , 没有一个随他的 , 他没有恨铁不成钢 , 从不强迫他们学习 , 而是顺其自然 , 但并不是说放弃教育他们 , “天运苟如此 , 且进杯中物 。 ”便是他对这五个资质平庸的儿子的态度 , 用心教育 , 成才与否皆凭他们自身造化 。 知晓儿子难成才 , 陶渊明便把重心转移 , 以望他们平平安安 , 和睦相处度过一生 ,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不是一母所生 , 陶渊明最为担忧的就是怕五个儿子不能和睦相处 , 于是他写下了“汝等虽不同生 ,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名篇《与子俨等疏》 , 希望以此能够教导众子能够和睦相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