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亚洲diyi我斗胆给这“亚洲顶流”泼一盆冷水( 二 )


在以压倒性40%的投票率当选总统后,金大中没有食言 。
上任后,他主张取消“电影剪阅制度” 。
上任第二年,他成立电影振兴委员会 。
设置辅助金,扶植电影节,推动类型制作和艺术探索 。
1999年,更发生了韩国影史著名的光头运动 。
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几乎所有的电影人都动员起来,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头在汉城国厅、光华门等地静坐抗议 。
△ 下图全是如今韩国电影的中坚力量,最左金惠秀,最右郑雨盛和李政宰
最终,xx和电影人达成了共识:
不仅将电影列为重点扶持对象,还立法规定,韩国每家电影院每个放映厅,一年必须放映满146天本国电影 。
让电影回归电影 。
帮电影找到观众 。
政策,资金,决心通通具备 。
还缺……
拍电影的能耐 。
咋办?从模仿开始 。
同年的《生死谍变》,标志着韩国电影开启自己的黄金时代 。
现在看,故事相当套路 。
除了“南北谍战”的设定,技法完全是港式枪战+好莱坞主流大片的杂糅 。
△ 《生死谍变》剧照
可对当时的韩国观众——这是韩国diyi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 。
△ 当时的报纸题目
澎湃而又持续压抑的minzu情感,终于找到出口泄洪 。
1999年,《泰坦尼克号》横扫世界票房 。
——除美国外,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均是年度票房冠军 。
唯独在亚洲大陆东北部,它输给了“韩国战狼”《生死谍变》 。
《生死谍变》上映后,共吸引660万人走进电影院,而1999年,韩国总人口不过4000多万 。
高涨的minzu主义与观影热情急速合流,电影,成为minzu身份的标识,这让韩国电影有着别国无法企及的后劲 。
可是 。
剔除对港片,好莱坞的模仿 。
还有什么办法让韩国电影更具本土性?
答案我们已经看到——注入现实 。
后天取巧
众所周知 。
韩国minzu文化里有“恨” 。
这跟他们的历史相关 。
日本殖民统zhi、朝韩分裂战争,乃至今日,国家军事仍被美国牢牢控制 。
用韩国学者金用淑的话说:
“‘恨’是人生连续失败导致的不断积累的悲哀 。”
这种“恨”集中体现在“368世代”身上 。
368世代,指的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学,90年代成为韩国社会中坚力量的人 。
奉俊昊、朴赞郁、崔岷植等人均在此列 。
他们对权力结构天然过敏,他们的电影充满对掌权者的不信任 。
《杀人回忆》有着大量对警察暴力执法的渲染 。
滥用私刑 。
寻衅滋事 。
更讽刺的是,雨夜犯人很可能又要行凶时,警局却抽不出警力 。
警察都派去维稳了 。
△ 后方挂着的照片是当时军xx总统全斗焕
怒火燎原,何止一地 。
警察朴探员(宋康昊 饰)开始那句:“美国办案都是用车,韩国小啊,走着就行 。”
你以为是调侃?
直到最后,指控犯人时,美国发来的DNA检测直接驳倒了警察的一切努力,我们才赫然发现,不在场的美国始终左右着韩国的权力运作 。
“韩国小啊”,原来是这个意思 。
《杀人回忆》这部取材自真实事件的悬疑类型片,真正让它成为“韩国电影”——杀人事件只是一个切口,切出的是韩国昏天暗日的80年代 。
那段历史,既是奉俊昊,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创伤 。
而与创伤被共同翻起的,还有两种情绪 。
悲愤与无力 。
其实一体两面 。
越悲愤,越无力,越无力,越悲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