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过程「日全食过程共包括几个阶段」( 三 )


由于月球是由西向东运行,所以它的影子也是沿同一方向运行,因此各地看到日食的时间是不同的 。 当地面上的西部地区已经处在黑影区域内,这一地区的人已经看到日食时,东部地区的人却不能同时看到日食,得在月影向东移来后才能看到日食 。 所以,西部地区的人总是比东部地区的人先看到日食 。
日食每年都有发生,但由于全食带是一条狭窄的影带,据估计,平均每200~300年,某一地区或城市才有机会被全食带扫过,所以,对住在一个城市的人来说,一生可能未看到过一次日全食 。
日全食发生的五个步骤分别是什么?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
初亏
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 。 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月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 。 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
食既
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 。 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 。 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 。 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
食甚
食既以后,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达到食甚 。
生光
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 。 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 。 在生光将发生之前,钻石环、倍利珠的现象又会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但也是很快就会消失 。 接着在太阳西边缘又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芒,原来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
复圆
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 。 这时太阳又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就宣告结束了 。
日全食的变化过程?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 。
早在古代,巴比伦人根据对日食和月食的长期统计,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有一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 。 这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便被称为“沙罗周期”,“沙罗”就是重复的意思 。
223个朔望月等于6585.3天(223×29.530588),即18年零11.3天,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有5个闰年,那就是18年零10.3天 。 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一个沙罗周期之后,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相对的位置,因此便会出现同上一次情况相类似的日、月食,但见食的地点会有所变化,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
在我国汉代也发现日、月食具有一个135个朔望月的周期 。 135个朔望月等于3986.6天,约等于11年少31天,也就是说日、月食每过11年少31天重复发生一次 。 这个循环周期记载在汉代的“三统历”中,因此也称为“三统历周期” 。
此外,人们还发现日、月食还有其他的循环周期 。 比如以358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纽康周期(合29年少20日),以235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米顿周期(合19年)等等,但这些周期都是非常粗略的,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发生的日期,并不能确定日、月食发生的准确时刻,食分的大小和见食的地区 。 准确的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以及交食情况,需要经过专门的严格推算,这已经是属于相当专门的历书天文学中“食论”的研究范围了 。 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就担负着日、月食预报的工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