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造假与检测 犹如猫鼠游戏

【蜂蜜造假与检测 犹如猫鼠游戏】的主要成分是糖,占到蜂蜜的80%以上。再除去百分之十几的水,其他成分不到1%。在组成蜂蜜的糖中,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还有少量的其他糖类。蜂蜜的甜度、外观,基本上就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决定了。
在蜂蜜中加入其他糖类来造假,不是中国人的独创,检测蜂蜜的造假,也不是“中国特色”的任务。
最简单的造假可能是直接加入蔗糖水。虽然蔗糖中含有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不过是二者两两连接在一起的二糖,而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独存在。这种差别使得这种造假比较容易检测,也就算是“过时”的技术了。
更新一些的造假是采用高果糖浆。高果糖浆是玉米淀粉水解之后,再用异构酶转化得到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这两种糖在组成上跟蜂蜜非常接近,所以把高果糖浆加入到蜂蜜中,几乎形神兼具、以假乱真,为检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于是碳四植物糖的同位素检测应运而生。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转化成淀粉。这个“固碳”过程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碳三途径”,多数种类的植物都采用这种途径;还有一类叫做“碳四途径”,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玉米、甘蔗等作物采用这种途径。
碳三植物和碳四植物合成的淀粉以及这些淀粉转化而来的糖,在营养和生理作用上没有差别。但是这两种途径产生的糖中c13同位素的比例不一样。实际检测的是c13与c12比例(这一比例大约等于c13在所有碳元素中的含量)对基准的偏移。蜂蜜中的糖主要是碳三植物产生的,偏移一般在23‰-27‰,最高的甚至可达30‰。而碳四植物的糖中的偏移一般在8‰-13‰的范围。
高果糖浆或者蔗糖都来自于碳四植物。所以,如果蜂蜜中加了高果糖浆或者蔗糖,其c13同位素的偏移就会下降。理论上,通过检测蜂蜜中c13的偏移,就可以判定蜂蜜中是否加入了高果糖浆、玉米糖浆或者蔗糖这样的碳四植物糖。
但麻烦的事情在于,蜂蜜跟其他食品一样,不同的产品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说,如果一批蜂蜜检测出c13同位素的偏移为20‰,那么可以判定它是加了碳四糖。但是如果测出来是23‰,就无法知道它本来就是这个值,还是本来更高,被加入的碳四糖拉低到这个值的。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在只能检测出“碳四糖加得太多”的造假。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蜂蜜中那点微量的蛋白质可以帮上大忙。那些蛋白质中的c13含量跟糖中的非常接近,这样就可以用它来做标准值——即分别测蜂蜜中的糖和蛋白质中的c13偏移,如果二者接近,表示是“纯蜂蜜”;如果相差较大,则说明“掺假”了。
还是前面那个例子,一批蜂蜜的糖中,c13的偏移是23‰,无法判定是不是加了碳四糖,这时通过检测其蛋白质中的c13偏移,就可以确定——如果也是23‰,那么就说明糖中的23‰是天然值,蜂蜜是“纯正”的;如果明显高于23‰,比如是25‰,就说明糖中的23‰是被碳四糖拉低的,该蜂蜜“掺假”了。
根据二者的差值,还可以计算出加入了多少碳四糖。这种以蛋白质为“内标”的同位素检测法,对碳四糖掺假的检测能力大大提高。根据目前的国际标准,如果检测出来的碳四糖浓度超过7%,就是“确定掺假”;在5%-7%为疑似掺假;而低于5%,则认为是实验误差。
虽然碳四糖检测也并不完美——比如新西兰就宣称他们的“纯蜂蜜”经常被检测出“掺假”,不过总得来说,它也足够用来打击通过高果糖浆、玉米糖浆或者甘蔗糖的掺假了。
但如果造假者不添加碳四糖,而是添加碳三糖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