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蜂业的发展( 三 )
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记》中记述: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
截止清朝末期,中国饲养的约有20万群,以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为最多,其次是河北、吉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每群蜂年产蜂蜜5kg左右,蜂蜡0.3-0.5kg。这个时期的养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30年代引进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蜂产品开发取得进展
【中国古代养蜂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蜂产品利用达到了较高水平。唐代蜂蜡的利用十分广泛,从陕西永泰公主及章怀太子墓的墓道壁画上看出,侍女秉烛而行,唐诗中也有不少描写蜡烛的诗句。
贾公彦还记载了“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蜜蜡灌之”的制烛方法。其产品仅限于宫苑豪门享用。此外,还利用蜂蜡藏书、印染、作丸衣等。
蜡诏、蜡书、蜡九(蜜九)为唐代始用。蜡缬布颇为盛行。隋唐开始用蜂蜜酿酒,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记载了“葡萄、蜜等酒不用麯(曲)的自然发酵法”,并提供了酿制蜜酒的方法。自唐代以后,从宫廷到平民百姓,把花粉当作美味佳肴和美容化妆品,其加工方法也很多。
在蜂蜜加工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自宋代以来,有了蜜饯、果脯的加工技术。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对蜂蜜、蜂子、蜂蜡和花粉等蜂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作了详细的记载。明代方以智(1611~1671年)所著《物理小识》中记载了药,从而说明了当时的医术达到新的水平。 来源: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3-6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