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古诗赏析及注释 杜甫的月夜赏析( 二 )


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何时”对应“今夜”;“虚幌”,薄而透明的窗帘,照应“闺中”;“双照”对应“独看” 。什么时候才能共倚窗帷、共赏明月、共诉离情?这一问,是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殷切期盼,伉俪情深、相思如渴,尽在其中;又是诗人渴望故土收复、战乱止息、天下人都能阖家团聚的美好愿望,感时忧国、关怀苍生,暗含其里 。借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
全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结构巧妙,笔法婉曲 。它先作反叙,再行旁衬,复设想象,更加照应,首尾关合,章法紧密,境界深远,在艺术上已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书法欣赏】
【阅读鉴赏备考】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答: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
2.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
3.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 。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答: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
5.“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
答:是“湿”和“寒” 。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 。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
6.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答:“独看”:写现实 。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 。“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