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暮吟望典故 秋暮吟望翻译赏析( 五 )


[答题示例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
〖诗意赏析〗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 。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山东淄博博山人 。28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 。此后50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此诗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 。
诗中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晚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全诗非常讲究炼字,尤其是颔联中”常””偏”两字用得很妙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
题: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
1.审题 。题干要求简明,一是”简要赏析”,二是以”常””偏”二字为赏析对象 。
2.结合”常””偏”所在的语境,认真琢磨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常带”即”经常带有”,只有常常注目凝望的人,才能常见 。”偏明”,新月其光不甚,却偏偏把落叶的情形照得那么清晰,不是认真专注之人,怎能见到?没着意写人,但落寞、惆怅而又深思的诗人形象,确可呼之而出了 。
3.这样的诗人,却说”不为秋悲”,是否旷达中有无奈,悲苦中有自警,夜饮中有不平呢?
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 。
参考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
[解题指津]
1.选准关键词 。有的试题并不明确指出要赏析的对象,怎么办?那就要求我们独具慧眼,选准关键词 。
2.联系语境,品味妙处 。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法特点,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要根据题目要求,把选定的关键词放在具体的诗句中乃至全篇中去分析和品味.
(二)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
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 。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
[解题指津]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 。
2.根据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 。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的作用,抒发情感的作用等 。
(三)鉴赏诗歌的”诗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