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有多少天?三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 )


气温高于32°  , 脑卒中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 。
盛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例 ,  比春秋季节高出20% 。
每年6~9月是尿路感染、泌尿结石的高发时节 。
高温环境下 , 各种病原微生物更易滋生 , 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可能性增加 。
夏季受寒给身体留病根
“百病从寒起” 。在中医眼中 , 伏天虽热 , 但如果不注意防寒 , 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 , 如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腹泻胃疼等 。
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 , 但会潜伏体内 , 给秋冬留下病根 。
三伏天 , 冬病夏治好时机
三伏天“热养”有助温补阳气 , 到了冬天就不容易受寒 。患有肠胃炎、慢性腹泻、鼻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 ,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贴敷、艾灸等 , 预防疾病在冬天发作 。
“以热制热”三伏天的养生法
中医认为 , 养生应顺应时节 , 夏天该热就热 , 该出汗就出汗 。三伏天应顺着季节规律 , 用“热养法”以热制热 , 健康消暑 。
1.多喝热茶
冷饮只能使口腔感到凉爽 , 由于血管受冷收缩 , 反而降低了身体散热的速度 。而喝热茶或热水能促进汗腺分泌 , 更能解暑 。需要注意 , 温度不应超过60°C 。
2.吃点热食
俗话说 , “冬吃萝卜夏吃姜 , 不用医生开处方” 。生姜有助于温中散寒 , 此外 , 肉桂、茴香等温性调味料 , 夏季可稍微多放一点 。
羊肉、牛肉等热性的肉类 , 也可以温阳散寒 , 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 。有牙痛、上火、发烧等症状 , 或者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 。
3.洗热水澡
热水洗澡会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 , 有利于排热 。水温一般控制在30°C左右为宜 , 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 , 帮助身体排汗降温 , 使皮肤透气 。
4.热水泡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 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 , 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 , 增强新陈代谢 。泡脚时适宜水温为42°C , 以温暖舒适为宜 。
5.做做艾灸
中医认为 , “三伏天”施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施灸时适量出汗 , 体内的暑热也随之排出 , 身体会感到无比清爽 。
6.适当出汗
夏天要“以汗制汗” , 而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 。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 , 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 , 防止中暑 。可以选择慢跑、太极、健下走、游泳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 。建议早上或傍晚运动 , 避免大汗淋漓伤气血 。
今年三伏从7月11日开始入头伏 , 8月19日结束 , 历时40天 。其中头伏10天 , 中伏20天 , 末伏10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是固定的 , 而且天数也不完全—样 。有句俗语说"夏至三庚入伏"就是根据天干地支算法得出来的 。这样子看来 , 由于年份不同 , 三伏的天数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三伏天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要有愉快的心情 。天气炎热 , 人容易上火 , 应静下心来 , 古语"心静自然凉" 。遇事勿着急 , 保持快乐的娱悦的心情 , 你的世界就是凉爽的 。二要防暑降温 , 不要在太阳直晒下干事 , 减少室外活动时间 。在室外注意防晒 , 多喝白开水 , 或清火绿豆汤或西瓜凉茶 , 少吃冰淇淋和甜饮料 。三要注意伏天饮食 , 俗语"头伏饺子 , 二伏面 , 三伏烙饼摊鸡蛋" 。多吃清淡助消化的食物 , 且注意饮食清洁卫生 。也不要贪凉整天吹空调 。注意节制 , 防着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