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上的那些经典句子,有人觉得是“心灵鸡汤”,中看不中用,没必要多读,你认为呢?( 二 )


②结合工作、生活、学习进行思考 。
摘录之后,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行思考,看看这个句子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启发或帮助,或者是,你目前正为某个问题而困惑,这个句子是不是突然让你豁然开朗 。
总之,就是学了以后,多思考,多实践,把知识内化于心 。
③多读多写,提升文笔 。
多看多写,其实也是培养文笔的一种方式 。当你读得多了,自己的文笔自然也会越来越好,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金句其实也一样 。
只是这里要注意,有些金句其实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说出来的,有时候我们能参考借鉴的只有一部分 。也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学了之后,要结合当下,不断实践,并灵活变通,不能生搬硬套,否则有可能会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
名著上的经典句子,无论是中国名著或外国名著历经世界沧桑,大浪淘沙,经由世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读者认可,尽管有时世界名著在翻译上有所差异,但就其经典句子的内容都基本未变,是名著中的精髓 。阅读中有的还要摘录下耒,当作座右铭受益终生 。这是我读书读了六十多年的心得,哪里有中看不中用,沒有必要多读之说 。
例如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为,替剝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再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操日'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云雾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这段话写得是有何等气势!
还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己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这些句子只是名著中的一二,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名著中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受益的不只是名句,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升华 。
文化的魅力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词歌赋的主要功能是清洗灵魂,令精神不断的深化与升华,吾心安处,他乡是吾乡 。
名著里的经典,都是各时期宝贵的经验总结,对现在人也是有帮助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经典遇事就会沉着冷静,问题就容易解决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正因其用经典之句总结了历史规律和人生智慧 。其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大部分人生于浮躁,不能认真思考领悟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就蔑称其为心灵鸡汤,只能是无知者说了 。
首先说阅读,本来就很主观,读什么,怎么读全凭自己兴趣和喜好,不存在什么非读不可一说 。看到一些标题诸如“你一生中不得不读”,“不可错过”,甚至有些“改变你整个人生”的几本书,每次都有点想拍人的冲动,有感想以分享为目的,但为吸人眼球哗众取宠,或者别人不同意就骂人无知企图将自己观点强塞于人就大大违备了自由阅读的宗旨 。
至于读到的东西是不是鸡汤,是有营养的鸡汤,还是毒鸡汤,只有自己喝过才最清楚,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看得见摸得着的食物尚且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有时反馈出来的是截然相反的评价,更何况是精神产品 。作者写下文字后,后续已经与他无关了 。这些文字能够产生何种意象,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投下什么波澜,也可以说见仁见智,也可以说冷暖自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