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三《论语》其他章句中的“学”“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主要是指“做人”,这在《论语》别的章句中可以得到印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为学的真谛就是做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先学好做人,再学习书本知识,做人的教育远远高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当齐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时,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而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不迁怒”,“不贰过”是做人的修养,孔子以此说颜回好学,可见孔子的为学主要是指“做人” 。

文章插图
四 此章句被曲解的原因孔子第一个把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将其贯彻始终,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人格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把道德教育一直摆在了首位 。
现在对“学而时习之”章句的错误理解与不当译注,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特别是把“学”狭隘的理解为“书本知识的学习” 。其次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理解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这里面体现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一个良好愿望,而这个愿望是有悖情理与客观事实的 。再次,反映了现行教育中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没有被真正充分重视,而这方面的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了 。

文章插图
结束语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正确与否并非至关重要,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不能不充分重视,许可馨事件绝非偶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教育必须认真面对积极面对的一个严肃问题 。
我不认为这个理解是正确的 。
这句话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将其释义为“学习并且时常去温习自己学过的知识,不也是很快乐吗?”这真的有些牵强附会之闲,根本激不起学生的认知体验,因为有时复习旧知识并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对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勤复习,多练习,多么的枯燥乏味,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孔子《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到底在说些什么?
《论语》原文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前上学时,老师给出的翻译是:在学习过程中时常复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是很快乐吗?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
小时候听到这个解释,觉得孔夫子挺可爱的,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交友、心胸宽广的温和老头 。成年后,常喜读儒释道典籍,再看《论语》时,觉得当年的翻译,是将古文按照现代汉语的表意方式,生搬字面意思,堆砌词汇成句,这样的诠释是对孔子思想的浅解和误读 。
《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之类的圣贤经典,首篇首句,,常常开宗明义,统摄全文 。作为“四书”之一、儒家经典读本的《论语》,“学而”篇首次亮相,必然也是孔子核心思想的集中展现 。
- 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慨 若只如初见下一句
-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名称有哪些
- 如何办理户口迁移证?
- 在时尚界演艺圈,还有白领,金领们之间正流行着“轻断食”瘦身,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 学子宴贺词简单一点 学子宴是什么
- 2019年“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1日播出,你有什么期待?想对孩子说什么?
- 华为孟晚舟在加拿大法院被判“双重犯罪”,未能获释,怎么看?
-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为何一开始拒绝做皇帝?
- 为什么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 大棚种植西瓜,如何实现“一茬多收”?有哪些栽培技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