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二 )


文章插图


毛主席看资治通鉴时 , 关于这件事 , 有这样的评论:“李恪英物 , 李治朽物 , 知子莫若父 。” 。言简意赅 , 这话不单评价了李恪、李治 。更重要的是评价了李世民 。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李世民以皇帝的身份 , 没有气魄去压住长孙无忌这一脉的势力了 。他最后选择了妥协 。

后来 , 李世民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 懦弱的李治果然被武则天架空了 。而李治登台之后 , 长孙无忌在永徽一案中冤杀了李元昌、李恪等很多皇族的威仪人物 , 这个时期外戚完全压住了皇族势力 。长孙无忌身为托孤大臣一直站在王皇后的立场上 , 武则天搬倒了王皇后以后 , 长孙无忌身无所依 。最后被武则天以一场冤案结束了性命 。如果是李恪上位 , 这样的格局是绝对不会形成的 。

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文章插图



3.立嫡立长不以贤的正统法理原则 , 导致了李世民不会选李恪为太子的 。。
在封建时代 , 王位或官位、爵位、财产等都会指定继承人 , 这要遵循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是说如果嫡子有好几个 , 那么在嫡子中 , 封建礼风是"以长为尊" 。所以 , 尽管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嫡子 , 而李承乾是首当其冲的太子人选 。立子以贵不以长:在众多儿子中 , 正妻的儿子叫"嫡子" , 身份为贵 。除了正妻以外的其它的妻妾或姨太太的儿子叫"庶子" , 吴王李恪非长孙皇后所生 , 非嫡子 , 限制了自己的前途 , 导致李世民不会尽全力立他为太子 。
李世民不立三儿子李恪为太子 ,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李恪不是嫡出
唐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李世民这样的破坏规则者、晚唐那些被太监拥立的皇帝除外 , 唐朝在和平稳定时期是奉行这条原则的 。
长孙皇后生的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是嫡子 , 他们有继位资格 , 除非这三个兄弟不在了才轮到李恪 。
李世民最重视三个嫡子 。
二、元老重臣、国舅长孙无忌反对
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女儿 , 身份高贵 , 《旧唐书》称李恪“既名望素高 , 甚为物情所向” 。
母亲是前朝公主对李恪而言绝对不是减分项 。
贞观十七年 , 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 , 李世民当面责备李承乾 , 李承乾称自己是受了四弟李泰的逼迫陷害 。
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嫡子 , 听从长孙无忌等人的劝告 , 立了善良厚道的九子李治为新太子 。
不久 , 李世民担心李治仁厚软弱不是当皇帝的材料 。他找来长孙无忌商议 , 想改立李恪 。
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
李世民不高兴的说: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这孩子英明果断很像我 , 你怎么知道他将来不能保护国舅一族 。
一番话把长孙无忌逼到墙角 。
长孙无忌反应也快 , 他回答:事情反复无常必定失败 。何况是立储君这样的大事 。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 , 李世民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 不再提换太子的事 。
李恪是大唐悲情皇子之一 。
李世民14个儿子 , 李恪和李泰天分最高 。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记载 , “太宗诸子 , 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皆以才高辩悟 , 为长孙无忌忌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