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九 )


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文章插图
李世民的如此想法 , 自然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 , 并表示:“太子李治贤良温顺 , 是可以守好国家的 。更何况立太子一事至关重要 , 怎能随意更改呢?”
如此这般 , 李世民内心刚刚萌生出来改立李恪为太子的一点微弱念头也被浇灭了 , 而李恪也就彻底的与太子之位无缘了!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 , 是李世民最欣赏也最引以为傲的儿子 , 说李恪“英果类我” 。毛主席评价李世民时说:“李恪英物 , 李治朽物 , 知子莫若父 。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 , 可谓聪明一世 , 懵懂一时 。”毛主席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李世民没立李恪为太子 , 主要是长孙无忌从中作梗的结果 。
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文章插图
李世民在太子李承乾牵涉谋反案被废黜后 , 曾一度决心立李恪为太子 。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 李治懦弱 , 别说治理好国家 , 能否守得住我大唐江山都很难说!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 , 我想立他为太子 , 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主张不可以立李恪 , 只能立李治 。长孙无忌摆在桌面上的最充分的理由当然是“国祚都是立嫡长子” , 说不出口的最关键的理由是李治是他的亲外甥 。通过不正当手段“宣武门之变”上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 , 在经历了太子李承乾步自己后尘牵涉谋反的惨痛教训后 , 确实也需要建立和恢复历朝历代皇位传与嫡长子的法定传统 , 于是尽管不情愿也不甘心 , 但还是立了自己并不看好的李治为太子 。顺带说一下 ,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上位的“宣武门之变”中起了关键作用 。贞观十七年(643年) , 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 , 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 。长孙无忌的话在李世民耳朵里相当有分量!
但长孙无忌劝谏李世民不立李恪的一番话 , 令此后的长孙无忌总是心有余悸 , 因为李恪确实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长孙无忌害怕李恪的报复 , 也害怕李恪对自己外甥李治的皇位构成威胁 。于是逮住一个机会 , 授意房遗爱诬告李恪谋反 , 最终李恪蒙冤被杀 。临死 , 李恪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 , 构害良善 。若宗社有灵 , 当见其 族灭!”长孙无忌的下场恰如李恪所言 , 身死异乡 , “籍没三家 , 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 。”
假如没有长孙无忌的从中作梗 , 英明果敢的唐太宗很有可能就传位给了“英果类我”的李恪 。果真如此 , 大唐王朝的运行轨迹一定会绕开武则天那一段女人君临天下的历史走向!你说呢?
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文章插图
简单几点 , 
1.李恪不是嫡出 , 嫡长子继承是封建王朝一个铁的纪律 , 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 李世民是明君 , 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
2.李恪的母亲是杨妃 , 隋炀帝的女儿 , 身份很敏感 , 一方面不能让朝野的隋朝遗民再形成一股势力 , 也要顾忌李唐王朝的工程 , 他们推翻了隋朝 , 会不会害怕李恪继位了处理自己 。
3.李承乾 , 李治背后的庞大利益集团 , 他们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 他们舅舅是长孙无忌 , 是根红苗正的关陇贵族 , 他们代表的是关陇豪族的利益 。在初唐 , 这些贵族的力量是能左右皇帝人选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