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学记》逐句释义
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
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
未足以化民.——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
人不学,不知道.——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兑(yuè说)命”曰:——《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
“念终始典于学”,—— “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
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 夏意全文赏析 夏意古诗作者的名字
- 太常引的全文和解析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标题
- 十五夜望月全文知识点 十五夜望月的意思翻译
- 春思全文的意思 春思李白古诗赏析
- 古诗寒食全文解析 寒食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 苏幕遮古诗全文鉴赏 苏幕遮古诗翻译
- 乐游原古诗全文鉴赏 乐游原古诗拼音李商隐
- 清平乐古诗全文解析 清平乐李白诗词
- 墨梅王冕的全文解析 墨梅古诗原文正版
-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意思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翻译节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