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话都在拉扯张楠的心 。 说真的 , 这一段曹骏的诠释可圈可点 , 假装漠然 , 有所触动 , 情绪爆发 , 在发小的质问下他的内心一点一点被释放 。
不愧是大家曾惋惜的好演员 。
但通过解决缺水问题等事件 , 这个小伙子在平凡的位置上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工作 , 逐渐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基层工作者 。
张志华作为村主任 , 煽动村民情绪 , 引导不良风气是处理工作的一个鄙陋之处 , 但随着与白果村驻村小队的相处 , 会发现张主任其实是个既热心又可爱的人 。
村里用水本身就紧张 , 怕小队的人不适应 , 张主任跑老远挑来两桶热水给他们洗澡 。 听说李处长有洁癖 , 他一本正经强调 , “我们这个茅房是全村最好滴茅房 , 木板我们是检查过滴 , 稳当得很 , 只是地上有点滑 , 不过小心一点 , 肯定不得掉下克滴 。 ”
不苟言笑 , 带着一口地道的方言 , 张主任在演员赵亮的演绎之下 , 还多了几分喜剧色彩 。
挖到一条冷知识 , 赵亮副业搞养殖 , 在阿坝养鸡 , 效益不错 , 除了赚钱 , 他还和当地农民合作 , 帮助他们致富 。 跟角色也是很贴合了哈 。
3. 农村戏的人文温度
讲好一个乡村振兴的故事 , 还原当前农村真实面貌 , 真实性非常重要 , 这一点《在希望的田野上》是能拿高分的 。
全员方言就很得分 , 虽然时而粗鲁 , 不客气 , 但又很亲切 , 扑面而来就有一种乡土感 。 原汁原味的方言 , 简直是土生土长的人儿 , 正是这种接地气 , 把农村的内味儿给表达了出来 。 多提一句 , 没想到曹骏一上海人 , 贵州方言居然这么好 。
环境的原生态拍得更加细致 , 有着很典型的南方农村“特色” 。
茅房跟猪圈是连在一块儿的 , 上厕所根本没有坑 , 直接两块木板搭在两侧 , 下面一片空荡荡 , 内啥味儿和啥味儿串在一起 , 李处长走进去当场就yue了 , 不要太真实 。
地理特征用歌词“山路十八弯 , 水路九连环”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 驻村小队开车进村 , 绕来绕去 , 路面坑坑洼洼 , 颠得大家集体头晕恶心 。
演员高一清说那不是演出来的 , 就是真实反应 , 包括后面驻村小队给村子修路 , 大家不是做做样子 , 路是真烂 , 演员是真修 。
有了真实感 , 还有现实性 。
在寻求振兴之路途中 , 剧中并没有公式化地表现贫困地区工作如何难做 , 驻村干部如何忘我无私奉献 , 而是人一步一步走到实处 , 缺水就去到唯一一口井了解现实情况 , 土壤不好就去到农田观察种植物 , 地貌限制了蓄水那就另辟蹊径.....
一起去寻找问题的根 , 解决问题的本 , 不悬浮 , 不纸上谈兵 , 这种干实事的劲儿 , 自然地流淌进观众心里 , 这是这部剧的力量所在 。
《在希望的田野上》最大的亮点在于视角的独特 。
它不同于以往扶贫剧只聚焦经济扶贫的视角 , 而是将重点放在教育于经济脱贫之重要性上 , 寻求精神文化脱贫 。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是一部分 , 如何去转变成年人的思想观念也是这个剧要去表达的内容 。
水资源匮乏问题就跟农村人观念陈旧有很大关系 。
村民们宁愿走两公里路去那唯一一口井挑水 , 也不愿意在家附近打水井 , 为什么 , 村里人管地下水叫阴河水 , 凡是找到的地方 , 上面都会有一些坟墓 , 大家觉得那是尸水 , 不敢喝 , 说到底还是视界问题 。
改变观念 , 解放思想 , 提高全村人的文化水平成为白果村驻村小队的工作重心 。 教小孩 , 育大人的场景同时上演 , 这在一部乡村振兴剧中属于特有的画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