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古诗分享 关于黄河的古诗有哪些( 二 )


“惊”字所揭示的正是他在询问时流露出的惊诧神色和疑惑心理 。
“狂客”,乃指称诗人之辞 。所谓“狂”,不是说狂颠,而是说狂放不羁 。船夫与诗人素不相识,不知其由来,故问“何处” 。
“槎”,即筏 。“泛槎”夜渡黄河的飘忽莫测,点染出黄河水势浩淼,上接天汉的雄奇景色 。
在宋代以前,即曾有“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的说法 。到北宋,欧阳修《黄河》诗有云,“万里通槎汉,千帆下漕舟 。”苏轼《黄河》则写道:“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
这些诗句所写的河中仙槎之事,当是由海中仙槎故事演变出来的 。不过,张炎用了“野人惊问”一句来点引这个故事,比前人所写的诗句更富于戏剧性 。
有人把“野人”理解为天河边的牛郎,那末这位“狂客”诗人该是到达银河了 。从故事本身来看,当然可以说得过去 。只是这种解释想象得太远了些 。从下面过片三句来看,这种解释更显得别扭了 。因此,还是以“野人”指船夫较为稳妥 。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
第一句,“落叶”,绾合上片的“老柳” 。“萧萧”,乃风吹落叶之声 。第二句所写则谓黄河之水挟带大量泥沙,奔腾着流向远方,与欧阳修《黄河》诗所写的“伏浪卷沙流”,句意相似 。
第三句承上写出,言泥沙与水流俱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这三句,勾画出萧疏空阔,浑茫浩荡的黄河风光 。句中的“迎面”、“共远”,一写目迎落叶随秋风飞来,一写目送泥沙随河水流去,一为由远而近,一为自近而远,颇有荡动跳跃之势 。
读这几句,自然会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登高》的两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目送落叶飘落下去,目迎江水天边流来,对落叶与水流的迎送目光恰好与此词所写成相反方向 。
应该说,张炎对杜诗是有所借鉴的,然而他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正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之处 。张炎在这里所写的景物都是在消逝之中的,而下面两句则翻其意而出之,写了另外两景: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
纵目遥望,岸边远处,一片衰草,平展无垠,凄凉迷离,它那暗黄深绿之色,把秋色点染得更深了 。从前面三句写到这里,叶之落,水之流,是明显地在运动中的景物,而草之衰和秋更绿则是暗中变化的景物 。
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在运动变化之中,暗含着“匆忙”二字 。然后反接一句“惟有闲鸥独立”,从而比衬出天地间的一切都不得空闲,不得独立 。能闲而独立者,惟有沙鸥而已 。
诗人他冒着风浪,夜渡黄河,当然无闲可言,更无独立的自由 。可见,以“惟有”二字牵出独立的闲鸥,乃亦兴亦比,含有深意,感慨系之 。接下去,移步换形,再用三句写渡河所见: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 。
头两句是一对四言偶句,造语精炼,景色壮美 。第一句的“挟”字,既点出浪头的高大,也点出浪涛的威力,竟至于可以挟持苍天与之俱浮 。这比一般的写巨浪排空、滔天都来得更为生动,更有气势 。
本来,“天浮”是由小船的摇荡而产生的幻觉,但在水天相连的黄河里,便有一种浪摇天动、天浮水上的真实感 。第二句写云的飘飞 。但诗人却用静景活写的手法,在“山”字之后点出一个“邀”字,变静为动,不仅增加了层次,而且写出了山在邀,云则去,一呼一应,有情有意,极富妙趣 。
第三句,“银浦”,即银汉、天河 。李贺《天上谣》云:“银浦流云学水声” 。前面写渡河之始,尚为“斜阳”黄昏时分,这里写“银浦横空”,星斗满天,说明渡河时间很长,点带出黄河水面极为宽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