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将军列传赏析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三 )


正是李广的爱兵如子让士兵们愿意为他出生入死,正是他的廉洁宽厚让百姓和士卒们都为他哭泣 。
胸襟不足当李广获罪赎为庶人之后,在家闲置了好几年 。
有一次,李广带了一个随从外出,跟人在田野间饮酒 。回来时,天晚了,路过霸陵亭,相当于如今的八宝山一样的地方 。当时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 。
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 。”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
虽然霸陵尉喝醉了,言辞不敬,但其实也没有做错什么 。只是李广闲居几年,内心一直不能平静,眼下竟被一个小小的霸陵尉看不起,心中着实憋了一口气 。以至于当他官复原职时,他让霸陵尉跟他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 。
在这件事上,李广确实做得不够磊落大度 。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他本着“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如实、完整地记录了李广的为人处事,就是为了展现了李广性格的复杂性 。
缺乏政治敏感度《李将军列传》载:“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对诸侯王实行了“削藩令”,从而导致了吴、楚七国叛乱 。
当时,任骁骑都尉的李广,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因而立功扬名 。
因为李广表现突出,梁孝王越过朝廷,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 。时值七国叛乱的敏感时期,梁孝王的这种作法是以下犯上,视为僭越之举 。
况且,窦太后偏爱梁王,希望景帝驾崩之后将帝位传于梁王,与此同时,梁王在自己的封国内大肆扩充实力 。
李广却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让一直对梁孝王心存芥蒂的景帝对他有了猜忌和迁怒,而所以朝廷没有对有功的李广进行封赏 。
李广就这么被冤枉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担任戍边的太守 。
要知道,在官场上,一个人想要加官进爵凭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还需要有敏感的政治感知力 。而这件事说明李广缺乏政治敏感度 。
另外,李广的不善言辞,和治军缺少章法和纪律,如行军没有队列和阵势;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只是远远地布置哨兵;简化各种文书簿册等等,说明李广不善于处理政务,他确实不是很适合做官,他只适合带兵打仗 。
总体看来,纵然李广有着精湛的骑射技能、出众的勇武胆魄和不凡的个人魅力,却也有着不能忽视的自身的弱点和缺陷,缺少政治敏感性和胸襟不足 。
而且又因为这些性格的瑕疵,一心想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李广一生未能封侯,最后落得含恨自刎 。
其实,李广本身是有些执着的,对建功立业的执着,对封侯拜相的执着,只是他“生不逢时” 。
在文景时代,朝廷对匈奴的政策就是避让、容忍 。也就是说,李广在最年富力强时却遇到了需要和平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所以,他没能全力以赴的机会,没有实践军事能力的舞台 。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已经从忍让转为进攻,此时李广已然是一位年老力衰的嚄唶宿将,像廉颇一样,“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而且汉武帝用人有偏爱,他又得不到重用 。
说李广命运不好也罢,说皇帝对李广不公平也罢,李广最后还是成为了这样一个“李广”、这样一个“失败”的将军,让后人唏嘘不已 。
在为官之道上,李广无疑是失败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