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国后 , 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 , 尾大不掉 , 以至灭亡的教训 , 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 , 削弱边关的实力 , 调集重兵驻守京城 。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 。辽国乘虚而入 , 屡犯边疆 。宋太宗继位后 , 曾两次派兵击辽 , 均遭失败 。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 , 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 , 又遭败绩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 辽大兵压境 , 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 , 威胁汴京开封 。于是 , 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 , 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 , 绢二十万匹 。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 , 辽再次要挟 , 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 , 绢十万匹 。第二年(1043年) , 西夏也来要 , 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 , 绢十万匹 , 茶三万斤 。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 , 付之东流 。苏洵对此痛心疾首 , 他借古喻今 , 纵横恣肆 , 痛陈利弊 , 对当权者进行规劝 , 希望其改弦易辙 , 增强国力 , 与敌斗争 。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 , 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 , 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 , 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 , 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 , 为后起的金所灭 , 徽、钦二帝被俘 , 客死异国他乡 。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 , 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 。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 。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 ,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 。”开宗明义 , 直截了当 , 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然后 , 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 , 破灭之道也 。”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 , 言简意赅 , 要言不烦 。再后 , 作者设问:“六国互丧 , 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 不能独完 。”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 , 无懈可击 。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 , 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 。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 , 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 。比如:“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斩荆棘 ,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举以予人 , 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 , 明日割十城 , 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 而秦兵又至矣 。”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 , 还有描述的特点 。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 使语言灵活多样 , 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 , 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 , 读起来铿锵有力 , 掷地有声 , 富有节奏感 。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 , 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 句式多变 , 感情激切 , 富有感染力 。本文虽是史论 , 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 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 , 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 , 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 航模 论坛 飞机模型论坛
- 声律启蒙全文解释白话 声律启蒙全文及解释
- 全文翻译和主旨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古诗
- 杂诗全文朗读和意思 杂诗王维正确拼音版其二
- 离骚全文解析 离骚第一段原文及翻译
- 喜雨亭记全文的意思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 古诗池上的意思 古诗池上全文及翻译
- 庭中有奇树全文解析 庭中有奇树原文朗读
- 梵高的坟茔全文赏析思维导图 梵高的坟茔作者
- 小石潭记全文解析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的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