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赏析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三 )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 。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
明代诗人文森的《九日》,思乡情浓: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文森(公元1462—1525年)字宗严、明代诗人 。历任御史、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进为右佥都御史 。有《中丞集》 。
首联写离家时久,心情沉重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诗人此时仍身在异乡为异客 。颔联写对菊饮酒,思乡情浓 。诗人没想到重阳节只能独自饮酒,于是就把这里的菊花当作故乡的菊花,对着菊花把盏,就像是回到了故乡 。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浓郁 。颈联描绘远景,借景抒情 。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 。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表达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尾联写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
沈德潜评价此诗:“语不必深,自然蕴藉 。”此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 。而思乡之情含蓄蕴藉 。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 。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九日渡江》,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
李东阳(公元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 。以台阁大臣主持文坛数十年,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首形成“茶陵诗派” 。兼善书法,于篆隶造诣尤高 。所著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诗话》1卷,又有《燕对录》、《东祀录》等
这是诗人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主持应天(今南京)乡试时所作 。时诗人在乡试放榜后,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值重阳,佳节思亲,因有此诗 。
首联交代渡江时令、心境和景色 。秋风拂衣,船工鸣榔,远客思归,都在寥寥十四字中状写出来 。颔联是流传万口的名句,它以万里长江之永恒,反衬百年人生之短暂,因景生情,寓情于景,有不尽天地悠悠之感,万期须臾之悲,涵盖极大,感慨无端,耐人咀嚼 。颈联由前半幅重点写“九日”,转入重点写“渡江”,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 。笼罩在轻烟薄雾中的瓜步山,好像漂浮在江面上;那龙盘虎踞的钟山,环绕着阅尽六代兴亡的建康,气象开阔,笔势挺拔,让读者很好地领略到长江两岸的形胜 。尾联写舟行如飞,很快过了真州,又在万家灯火中到了扬州 。四句中用了瓜步、建康、真州、维扬四个地名,而又流转自如毫无板滞之感,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杜甫也写北归之喜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 。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
明代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表露了亡国之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