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有个叫屈公的人,听到敌人来了,很害怕,吓得死了过去;害怕的情绪一过去,又活了过来 。
赵武灵王派李疵察看中山国可不可以攻打 。李疵回来报告说;“中山国可以攻打 。您不赶快攻打的话,就要落在齐国和燕国的后面 。”武灵王说:“根据什么说可以攻打?”李疵回答说:“中山国君亲近隐居的人 。他亲自驱车拜访并和他们同车,以便显扬居住在小街小巷里的读书人,人数要用十来计算 。他用平等的礼节来对待不做官的读书人,人数要用百来计算了 。”赵武灵王说:“按你的话来判断,中山国君是个贤明的君主,怎么可以攻打呢?”李疵说:“不是这样的,喜欢显扬隐士并让他们参加朝会,战士们打仗时就会懈怠;君主尊重学者,文士高居朝廷,农夫就懒于拼作 。战士打仗时懈怠、兵力就削弱了、农夫懒于耕作,国家就贫穷了 。兵力比敌人弱,国家内部又穷,这样还不衰亡的,从未有过 。攻打中山不是可行的吗?”赵武灵王说:“很好 。”起兵攻打中山,随后灭亡了它 。
说五
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全国的人就都穿紫衣服 。在那时,五匹素布还抵不上一匹紫布 。桓公为此事担忧,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衣服,紫衣服特别贵,全国百姓喜欢穿紫衣服,日甚一日,不能停止,我对此怎么办?”管仲说:“君王想要制止这种状况,为何不尝试着自己不去穿紫衣服呢?您就对近侍说:‘我特别厌恶紫衣服的气味 。’如果在这个时候近侍中恰巧有穿紫衣服进见的人,您一定要说:‘稍微退后一点,我厌恶紫衣服的气味 。”’桓公说:“好吧 。”在这一天,君主的侍从官没有一个人穿紫衣服;第二天,国都中没有一个人穿紫衣服;第三天,齐国境内没有一个人穿紫衣服 。另一种说法:齐王喜欢穿紫衣服,齐国人都喜欢穿紫衣服 。齐国五匹素布抵不上一匹紫布 。齐王担心紫布太贵 。太傅规劝齐王说:“《诗》上说:‘君主不以身作则,民众就不会相信 。’现在大王要想使民众不穿紫衣服,就请先自己脱下紫衣服去上朝 。群臣中有穿紫衣服进见的人,就说:‘再离我远些,我厌恶那种气味 。”’这一天,侍从官再没有一个穿紫衣服的;这个月,国都中再没有一个穿紫衣服的;这一年,齐国境内再没有一个穿紫衣服的 。
郑简公对于产说:“郑国小;又夹在楚国和晋国的中间 。现在内城外城不完整,兵器铠甲不齐备,不能用来应付意外事变 。”子产说:“我对外关闭得已足够严了,在内防卫得已足够牢了,虽然国家不大,也还不认为会有什么危险 。请您不必为这件事担忧 。”因此直到郑简公去世,国家一直没有祸患 。另一种说法:子产担任郑相,郑简公对子产说:“喝起酒来都没法尽兴 。放祭品的器具不够大,钟鼓竿瑟不够响,我的事务不能专一,国家不安定,百姓不太平,耕战之士不能和睦相处,过些也算你的过失了 。你有你的职事,我也有我的职事,咱们各自管好自己的职事吧 。”子产下朝后,经过五年的政事经营,国内没有盗贼,路不拾遗,桃树枣树的果实遮蔽街道,也没人伸手去摘,锥子刀子丢在路上,三天内就“有人送回,这种情形,其后三年不曾改变,民众没有挨饿的 。宋襄公和楚人在涿谷上打仗,宋人已经摆好了阵势,楚人还没有完全过河 。宋右司马官购强快步上前进言道:“敌众我寡,请在楚人半渡,尚未摆好阵势时出击,一定能把他们打垮 。”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过,‘不要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不要捉拿年事已高的人,不要在别人危险时再推一把,不要在别人困迫时再加一码,不要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 。’现在楚军没有完全过河就去攻打,是有伤义理的 。还是等到楚人全部过了河,摆好阵势,然后再击鼓让战士们进攻吧 。”右司马说:“君王不爱惜宋国民众,不保全国家根本,只不过为的仁义虚名罢了 。”襄公说:“不快回到队伍里去,将按军法处置!”右司马回到队伍时,楚人已经排好行列、摆好阵势了、襄公这才击鼓进攻 。宋人大败,宋襄公伤及大腿,三天后就死了 。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带来的祸害 。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干,然后民众才听从,这就是要君主自己种田吃饭,自己排在队伍里打仗,然后民众才肯从事耕战 。这样一来,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
- 齐景公游少海阅读答案 齐景公游少海文言文翻译
- 孔子见齐景公道理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及翻译
- 晏子春秋全文翻译注释 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晏子谏杀烛邹阅读答案 晏子谏杀烛邹文言文翻译
- 晏子谏杀烛邹的原文和翻译 晏子谏杀烛邹文言文翻译
- 晏子谏景公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