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本是卫国的公室之后,为何投奔秦国且改名为商鞅?( 二 )


公孙鞅本是卫国的公室之后,为何投奔秦国且改名为商鞅?

文章插图
可以说 , 商鞅期初并不是不愿意为魏国效命 , 而是因为魏王根本看不起他 。当时的魏国作为东方的大国 , 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 当世名士汇集大梁 , 魏王自然是看不上一个初出茅庐 , 名不见经传之辈公孙鞅 。加之战国时期的士人 , 是以“安天下”为目标 , 不在乎效忠何国君主 , 所以商鞅自然便离开了魏国 。
至于公孙鞅为何又被称为商鞅 , 这是因为秦国将他分封在了商邑 , 其以封地称姓 , 故名商鞅 。
商是他的封地 , 所以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了 。
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 , 名鞅 , 姓公孙 。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
后来他到魏国后在公叔座门下做中庶子 , 公叔座知道他的才能 。过客公叔座生病时 , 魏惠王去看望他 , 问:你的病如有不测 , 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我的中庶子公孙鞅 , 虽然年轻却是奇才 , 希望大王把国政交给他处理 。魏王不以为然 。魏王要走时公叔座对魏王说 , 如果你不用公孙鞅就要杀掉他 。
后来公叔座召来公孙鞅 , 跟他说了跟魏王说的话 , 让公孙鞅赶紧离开 。公孙鞅说既然大王不听你的意见重用我 , 他也不会杀我的 。
公孙鞅在魏国是不被重视的 , 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 , 魏惠王根本就看不起这个中庶子 。后来听说秦国寻访有才能之人 , 公孙鞅这才去的秦国 。所以他并不是背叛魏国 , 因为他是卫国人 , 暂时在魏国而已 。
公孙鞅三见秦孝公 , 才把他的才能说与孝公听(刘备三顾茅庐是不是由此而来 。文帝称帝时也是三推三让) , 从此公孙鞅跟着秦孝公开始实施变法 , 因为孝公说过让秦国强大后跟公孙鞅同坐江山 , 变法成功后功成名就 , 孝公也把商地封给公孙鞅 , 商鞅因此而来 。
商鞅 , 战国时卫国宗室子弟 。姓公孙名鞅 。公叔知其能干 , 向魏王举荐 , 未釆纳 。后入秦 , 针对秦孝公想强国的愿望 , 提出苟可以彊国 , 不法其故 , 苟可以利己 , 不循其礼的主张 。鼓吹变法 。深得秦孝公赏识任为左庶长 。公元忐356年实行变法 。公元前350年秦都由雍迁咸阳后 , 实行第二次变法 。废除井田制 , 开立阡陌 , 准许土地买卖 , 合并全国乡邑为三十一县 , 统一按人口田亩征收贼税 , 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348年 , 策划组织对魏国的军苇进攻并获胜 。因军功 , 受封于商的十五个邑 , 号称商君 , 也因称商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