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评价苏轼这首《江城子》?( 二 )


其一是苏轼善于构筑一个虚幻熟稔而又美艳动人的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这可能是王氏生前一个极平常的生活细节,但一经被词人摄入词中就产生了不同凡响的震颤人心的效果 。这些细节的描写,可以说如果没有活生生的生活细节作底色,任何情感都是虚假的,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苏轼选取这一生活细节作为抒情的底色,使得他的情感有所依托并显得真实可信 。这种在王氏生前司空见惯且美艳动人的场景出现在作者梦中,是虚幻的,然而又是实在的,或者说它曾经是实在的 。这就形成了过去与现实的不协调性,从而带来苏轼内心情感的强烈波动和冲撞,这种美艳动人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这怎么不会给苏轼带来无尽的悲伤痛苦呢?
其二是苏轼善于构筑一个凄凉旷寂的氛围来烘托自己的感情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孤”一“无”,把这种凄凉的场景推到极致 。“孤坟”且在“千里”之外,自然是“无处话凄凉” 。逝者是孤独的,而生者同样是孤独的 。“青鸾无处传书信”纵有满腹辛酸该向谁倾诉?苏轼写出了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则必然会产生出强烈的悲剧效果,从而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
其三是苏轼善于构筑,借助暗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中国历代文人中借助暗喻的手法来委婉曲折地抒发情感者比比皆是,如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诗境、心境是不言而喻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为何耳鬓厮磨的夫妻相隔仅十年就不相识了呢?难道这种假设是虚妄且不可信吗?其实不然,究其原因是“尘满面,鬓如霜”,生活的风刀霜剑早已把作者磨砺得麻木而迟钝,作者的心也被窒闷的郁积磨蚀得粗砺起来,屈辱廉价的苟活、悲酸辛苦的劳顿,使作者未老先衰,身在而心死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舛,虽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却不被重用,一次次的被贬使他深深感到仕途的险恶、官场的黑暗、尘世的沧桑,仅十年作者就两鬓如霜 。这种夸大生理上的变化无疑是作者内心长期被压抑而变形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作者明写思妻,实写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怆情怀,一实一虚、一明一暗、一表一里、一内一外,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苏轼虽一生为仕,但在躔岩壁立、险恶难测的官场上却是一个弱者 。因此,苟活中的苏轼只能在愁肠百结、度日如年中煎熬自己 。一个生活在此环境和心境中的人还能不早生华发吗?爱妻若是九泉之下有知,还敢相认她曾经恩爱不尽的丈夫吗?这不仅仅是苏轼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评价苏轼这首《江城子》?

文章插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评价苏轼这首《江城子》?

文章插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评价苏轼这首《江城子》?

文章插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评价苏轼这首《江城子》?

文章插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评价苏轼这首《江城子》?

文章插图
这首诗是苏东坡悼亡之作熙宁八年(一O七五)写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梦中还乡重逢,无言相对,这是借梦境说明相思之切,最后归结到月下孤坟,又反映出"无处活凄凉"的苦衷 。
苏试《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二年(一o六五)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卒于京师,其明年,
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作者写本词時离王氏之死刚好十年茫茫,不明貌,指两人生死相隔有十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