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写的是什么 描述哈姆莱特故事梗概( 三 )


为什么哈姆雷特在鬼魂清清楚楚告诉自己他是被谋杀的之后,他要延迟呢?作为基督徒的哈姆雷特在被流放之前目睹自己的叔父祈祷,谋杀了自己的哥哥之后,他的内心肯定是很纠结,所以在祈祷 。哈姆雷特路过教堂时看到正在忏悔、祈祷中的叔父,这时他是可以杀死自己在祈祷中的叔父,而他没有杀,为什么?
(1)想高贵的复仇
(2)恋母情结
(3)性格软弱和年龄问题
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是改编的,历史上有没有哈姆雷特呢?真实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什么反应?
在英国有一个 莎士比亚是我们都了解的一个心理刻画的大师,人文主义的一个大师 。对人性和人文主义的描写是莎士比亚最擅长的,在《哈姆雷特》的故事里面,因为《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37部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部,英文大概是3100字,朱生豪的版本,翻译成中文大概是6万多字 。在这个中间,有三个核心的问题 。一个是哈姆雷特的延迟复仇,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后来的所有的不管是莎士比亚的专家、心理学家还是哲学家,他们都在这个问题上有着自己的一些见解,当然还有他的恋母情结以及性格上的缺陷 。那么我们着重在哈姆雷特的延迟复仇 。这是一个有信仰的王子,虽然要复仇,但是所谓中国的古语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哈姆雷特明明可以这个时候复仇,但是因为据基督教的一个规定,如果在一个人祈祷的时候杀掉他,那他会上天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子的高贵,当然后来的哈姆雷特的这种变化,就是在被流放之后的变化,可以突出这个人他的最大的变化 。英国有一个乐队,在70年代的“甲壳虫”,The Beatles 。他可以放下刚刚得知父亲被谋杀的这种仇恨,有一些原由可以顺其自然地来复仇 。这个也造成了哈姆雷特性格的缺陷,以及后来学者的一些不同的观点 。
那么这个中间比较重要的,我们看后来很多的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因为在中间莎士比亚描写哈姆雷特内心时候,有一段全世界都很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 。这段台词大概有两分钟,最核心的一个就是,复仇的方式是不择手段还是高贵地去复仇 。就像我们今天赚钱,是要不择手段地赚钱,还是要高贵地去赚钱 。这就是哈姆雷特能够在四百年的历史中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的编剧也是一个,后来我做我的《伦敦奇遇》的剧本朗读会的时候请了一个中国当代比较有名的一个编剧,叫费明,费明从他的角度认为,”莎士比亚是被上帝吻过的两个人之一,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就是莎士比亚” 。那么关于莎士比亚性格中的另外两点,就是他的恋母情结和性格上的缺陷 。其实这个时候,一个失去父亲的人,哈姆雷特陷入了抑郁症 。其实从一开始哈姆雷特回到丹麦,就慢慢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跟人打交道 。所以说,从编剧的角度,莎士比亚给了人物很多的描写,就像台词一样,“To be or not to be ”,文艺复兴的大师没有从一个方向而是给了人物多个方向,这也是编剧比较牛的一个地方 。
当然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谈一点恋母情结 。当时1948年的这一版,奥利弗恋母情结的表达体现在演王子的男演员是42岁,当时演母亲的女演员才37岁 。后来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认为,虽然是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这个是为什么他延迟复仇 。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他认为,哈姆雷特的延迟,在他的幻想中,在某种程度上,叔父是自己,自己是叔父,所以这个是他延迟复仇的一个心理上的内在因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