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介绍和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二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 。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 。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
【作者介绍】
【全文介绍和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常建,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登进士第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苏盯眙县)尉 。后去职,隐居于鄂渚(今湖北东南)一带 。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却颇具诗名 。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就将常建列为首位,评价很高 。他长于五言,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意境清远,风格淡泊,造语警拔,构思精妙 。同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