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冬歌古诗的意思 子夜冬歌古诗翻译( 八 )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 。木兰既是现实人物 , 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 。在北朝 , 妇女中出现像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 。只如《北史?李安世传》所载《李波小妹歌》就提供了一个武艺卓越的妇女的真人真事:”李波小妹字雍容 , 褰裳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 男子安可逢!”但是木兰的形象 , 比之李波小妹的形象却有本质的差别 。李波小妹是残害人民的豪强地主家庭的妇女 , 而木兰却自始至终都不失劳动人民女儿的本色 。她不惜自我牺牲 , 也不顾”男女有别” , ”弯弓征战作男儿” , 既保全了老父 , 又捍卫了边疆 。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 , 使民歌作者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地体现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 , 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 , 把她塑造成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 , 为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妇女扬眉吐气 。这点在封建社会具有崭新的教育意义 。
在表现手法上 , 《木兰诗》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 。繁则极繁 , 简则极简 。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 。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 。谢榛《四溟诗话》说:”若一言了问答 , 一市买鞍马 , 则简而无味 , 殆非乐府家数 。”是有道理的 。又如末段写木兰还家 , 也很繁 。但这里却不是夸张 , 而是精雕细琢 , 通过人物行动来刻划人物性格 。十年征戍 , 艰苦备尝 , 事情原很多 , 但作者却写得极简 , 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 。作为繁简的标准的是人物的特征 。从全诗可以看出 , 作者始终是扣紧”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 。”不闻爷娘唤女声”数句之所以动人 , 主要即由于切合木兰的身份 , 挪用不得 。《木兰诗》的语言 , 丰富多采 , 有朴素自然的口语 , 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 。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 。此外 , 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 , 排句的反复咏叹 , 譬喻的新奇幽默等 , 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 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三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巨大的 。它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 北朝民歌 , 尤其突出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 , 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 , 就显得特别可贵 。它是一种新力量、新血液 。
在诗的体裁方面 , 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 。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 。五言四句的小诗 , 汉民歌中虽已经出现 , 但为数极少 , 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因此绝句的真正源头要算南北朝民歌 。当时有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谢朓等已纷起模拟 , 但还是一种尝试 。到了唐代 , 便由附庸而蔚为大国 , 而在和音乐的结合上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 , 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 。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 , 且有不少优秀作品 , 但篇幅都较小 , 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 , 还是前所未有的 。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