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父亲伟大的名言 形容父亲伟大的句子( 二 )


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 。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的心领神会 。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 。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
这应该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显然与西方不同 。东方人,就像诗,贵在含蓄 。
3、《父亲的画面》刘墉

父亲有我时已经是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 。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 。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 。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 。”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刘墉纵横艺术界几十年,跨界在绘画、写作、演讲、公益等多个领域 。在写作上,他的作品畅销几十年 。在绘画上,刘墉曾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近30次,作品被美国诺克斯维尔市政府、德国亚东博物馆、美国加州工艺博物馆等地收藏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励志家、采访人员、演员、诗人 。刘墉的个人经历也很励志,虽然少年时出身贫苦,但他在生活的困境中一次次崛起,驰骋在多个艺术领域,不断攀上人生的高峰 。
在刘墉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温柔的存在,甚至对他溺爱 。父亲想给他的,永远不是好的就够了,而一定要是最好的,只要他力能所及 。或许这是这些父爱让刘墉成为了一个温柔细腻的人,他的作品常常温馨励志,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
4、《目送》——龙应台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 。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 。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 。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
这是龙应台在父亲去世后撰写的散文,在本文的结尾,龙应台感叹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龙应台的这段话,有着经历了人生沧桑后,痛彻心扉的释然 。在中国这个颇重视家庭文化的环境,尤其是父亲,相信在每个家庭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从龙应台的这段文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见闻和见解,你可能正值二十几岁的年纪,迷茫、彷徨 。你也可能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部分,有了年迈的父母和正在长大的孩子 。但无一例外的,我们都曾或者即将目送过家人的离开或者被家人目送去远行 。这些目送里有不舍、有留恋,还有一些我们来不及思考的感情 。然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告诉家人“不必追”的同时,珍视这些不舍与泪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