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啥意思?为何要躲?( 二 )


俗语说“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啥意思?为何要躲?

文章插图

【俗语说“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啥意思?为何要躲?】
一个是传统留下来的习俗,癞蛤蟆怕雄黄酒,闻到味就会远远躲起来,这天即使你碰巧抓到一只,都会莫名其妙不见了” 。“为什么”?“因为端午这天到处都弥漫着雄黄酒的味道,这只谁知道是犯迷糊被你不小心抓住了,它还不清醒过来那小命不保了” 。“哦哦 。另外个原因呢”?“另外一个是人为的呀,都知道抓了它可以卖钱,端午的更好,所以更想抓它呀,这就应验了爸爸说的,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的说法” 。“就是哦,原来五月初五是癞蛤蟆过不去的一道坎啊,突然感觉有点点心疼它了” 。
现在想想这句话也类似于: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幸好幸好,癞蛤蟆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了 。因为它不但有医用价值,它还是我们的小卫士呢,比如烦人的蚊子,就是它的美食,为了生态链健康平衡,我们要爱护野生癞蛤蟆了 。
俗语说“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啥意思?为何要躲?

文章插图
在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上半年最后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
在民间,和端午节有关的习俗和俗语是有很多的,其中有这么一句俗语“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看看 。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多的月份,尤以初五日为最盛,因此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作端阳节 。
《岁时广记》有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是说,此日,采摘、炮制的药材,药效要比平日里采摘、炮制的药材药效好 。有人就要问了,这和癞蛤蟆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关系看大了去了!
传说一、蛤蟆辟兵
《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 。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额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午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划地,即为流水 。带其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矢皆反还自向也” 。“鼓造”说的就是蟾蜍,“辟兵”躲避兵器伤害 。
意思就是说,用农历五月捕捉的癞蛤蟆来制作“辟兵”,带上以后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刀兵的伤害 。怎么样,厉害不厉害!等到了五月十五月圆的时候,癞蛤蟆差不多都要被捕捉完了 。
传说二,金蟾脱衣
据说,每当到了五月初五时,蟾蜍就要脱皮,这皮比黄金还珍贵,可蟾蜍脱完皮以后会立刻把皮吃掉,为了得到蟾蜍皮,人们初五一大早的就去抓蟾蜍回来养着,等着它慢慢脱皮 。
传说三、制药说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用癞蛤蟆制药的风俗 。
而端午节时的癞蛤蟆,身上毒性最大、质量也最好,做成药以后效果也最佳 。
如此种种,“蛤蟆躲端午”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躲起来,难道等着被抓吗?被抓住了,基本上也就活不成了!有此劫难,任谁也是得躲起来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