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小节和前面几小节在文意上是相承的 , 是说明刻苦学习的结果 。它的立意是勉励别人刻苦求学 。作者既要说明学习结果 , 以便达到勉励别人的效果 , 又不可以炫耀自己 。这样 , 在行文上 , 就多用谦词 , 如“未有所成” , 没有什么成就; “幸预” , 有幸参预; “缀” , 跟随; “谬称” , 不恰当的赞许 , 等等 , 蔼然有长者之风范 。
第五小节历数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 , 并和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形进行对比 。作者是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入手的 , 形成文意的对照 。当文章经过逐层对比 , 表现出逼人的气势之后 , 推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非天质之卑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 岂他人之过哉! ”这里 , “非……则……”的句式选用 , 显示出不容置辩的力量 。语气助词“耳” , 加强了情感色彩 。在强有力的推断之后 , 作者似乎意犹未尽 , 再跳出一个反诘句: “岂他人之过哉! ”语意得到强化 。
最后一小节主要是说写这篇序的目的 , 这就是“勉乡人以学” , 而不是“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 。从行文上看 , 宋濂之所以写这篇序文赠送给马君则 , 不是轻率的 。这当中有别人对马君则的称赞 , 有同乡人这一层关系 , 有他自己对马君则各方面的好印象 。
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明确 , 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讲道理 , 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 , 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 , 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 因而显得情意恳切 , 语重心长 , 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 , 表面上看似乎离题 , 实际上内在的勾联很紧 。从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写起 , 逐层道来 , 最后过渡到本题 。叙述经历 , 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 , 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 。先写自己 , 再写太学生 , 后写马君则 。写自己引出了写太学生 , 写太学生们又引出了作为太学生之一的马君则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 , 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 。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因而 , 全文的结构紧密 , 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
文字简洁朴实 , 娓娓道来 , 意味深长 。叙述往昔 , 虽字字辛酸 , 但非嗟叹贫穷 , 乃是包含着“艰难困苦 , 玉汝于成”之意 , 因而 , “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又显示出欣慰之情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回首往事中蕴涵着感慨之情;描述富家子弟装扮 , 流露出轻蔑之情;指出太学生学无长进 , 则又表现出愤慨之情 。文词淡 , 情感浓 , 含义深 , 构成本文的一大特色 。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较显著的是两组对比:一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的穷寒 , 一组是太学生们学习条件优越和作者当年学习条件低劣 。对比的条件基于双方处在极端矛盾、不协调的情况之上 , 作者正是寻找到了这一点 , 构成了对比的基础 , 并使之两两相对、互成比较 。值得称道的是 , 这种对比不是凭空虚拟 , 而是处处有行文的照应 , 例如第五小节的几组对比:廪稍裘葛和冻馁 , 大厦之下读书和奔走辛劳 , 老师专门授业和无师可以请教 , 各种典籍应有尽有和向人借书手抄笔录 , 等等 , 而每组对比的后一侧面都在前几小节充分描述过了 , 所以 , 这里的对比无突兀之嫌 , 反有前勾后联、关合紧锁之妙 。
- 送别友人最美好的诗词 送别友人的诗句有哪些
- 送元二使安西诗意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思
- 怎样给老师送礼最聪明 怎样给老师送礼不尴尬
- 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全解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 必背古诗文赏析之一 又送王孙去王孙指什么
- 送别李叔同原文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了解送元二使安西全文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全诗意思是什么
- 520应该送什么礼物给女朋友比较好?
- 京东放心购送货快吗?放心购退货收费不?
- 经典送别诗句大全 关于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