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古往今来,成功的秘诀就在这两个字里!
汉代经学家刘向在其所著的《新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送鱼给郑国宰相,郑相不收。左右就纳闷:“您不是最爱吃鱼吗?”郑相说:“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郑相的意思是,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下这些鱼。如果要了这些鱼,我就会因受贿丢了官禄,以后就吃不到鱼了。而不收这些鱼,我就能保住官禄,这样就可以一辈子吃鱼了。郑相一番话,无非就是两个字——舍得。
文章插图
人生在世,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轮回。有时候,一时欲望,会让人跌入万丈深渊,及时放下,反而使人走向柳暗花明。古往今来,成王败寇,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就在“舍得”二字。1舍得,是夏花飘零,而得秋实硕果。孟尝君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好客养士闻名天下,曾广招门客三千人,在齐国权倾一时。有一个人叫冯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听说孟尝君乐善好施,就前去请求拜入其门下。孟尝君见一个落魄男子前来投靠,心里也好奇,就问:“先生有何爱好?”冯谖老实回答:“我一无所好。”孟尝君又问冯谖有什么才能。冯谖又答,自己一无所能。孟尝君只好尴尬地笑一笑,将他收入门下。孟尝君手下多的是能人智士,像冯谖这样没有本领,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实在少见。就连佣人们也觉得这老兄不过是滥竽充数,每日只给他粗茶淡饭,从不正眼看他。
文章插图
后来,孟尝君从门客中找人去自己的封地薛邑收债,问谁懂会计,愿意前去。冯谖自告奋勇。孟尝君对这个毫无存在感的门客一点儿印象都没有,起初还楞了一下。等到别人提醒,孟尝君才想起来,就请冯谖不要见怪,自己平时工作忙,还脸盲,随后将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他。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回来时买点儿什么东西。孟尝君说,您看咱们这里缺什么吧。冯谖收下契约票据,领命前往薛邑。到了薛邑,冯谖发现老百姓生活艰苦,一听说孟尝君来讨债也都敢怒不敢言。于是,冯谖召集当地居民,擅作主张将契据全部烧毁,并假托孟尝君的名义,称不会再来讨要。薛邑的老百姓也没想到孟尝君竟如此慷慨,都感激涕零,高呼“万岁”。孟尝君看冯谖才去了没几天就回来,以为债收完了,问他买了何物。冯谖从容答道:“您不是让我买家里没有的东西吗?我想,您已不缺金银珠宝,也不需名犬骏马,身边更是美女如云,所缺的就是‘义’。不过一个小小的薛邑,您都不能体恤百姓,反而以商贾之道从中牟利。如今,我已经为您焚券市义,将‘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大为不悦,“义”又不能当饭吃,只好挥挥手让冯谖一边去。然而,冯谖舍弃的契据,已为孟尝君收归民心,并在薛邑生根发芽。
文章插图
一年后,孟尝君遭人陷害,一度被齐王罢相,政治生涯岌岌可危,只好退回封地薛邑。薛邑的老百姓听说恩人孟尝君回来了,纷纷扶老携幼,倾城而出,在百里之外夹道欢迎。用白云大妈的话说,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满大街都是孟尝君的忠实粉丝。这时,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良苦用心,一时感动不已,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总算是见识到了。”古语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身在政坛,善始善终尤为困难,若无冯谖焚券市义,舍小利而得大义,孟尝君恐怕也无法全身而退,更不可能在日后东山再起。2舍不得,是自困樊笼,终将一错再错。晚于孟尝君出生,并与其同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便不懂得舍得的智慧。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评价春申君“智勇忠信有足称者”,也是一时风流人物,最终却“罪又甚焉”,在四公子中下场最为悲惨。黄歇早年曾和楚国太子熊完一同沦为秦国人质。十年软禁生涯,天天如履薄冰。直到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而秦国拒绝放楚国太子回国。黄歇冒死为太子掩护,将熊完打扮成车夫送回楚国,可谓忠节。因此,黄歇险些被秦昭王处死,还好秦国改变主意,决定卖楚国新君一个人情,才放黄歇回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