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寒冬原因 互联网寒冬来了( 二 )


在过去,中国的创新主要聚焦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模式创新永远无法带来话语权的根本转变,因为没有永恒的商业模式 。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强于产出,才有分配的主导权 。而产出的领先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支撑的原创性成果 。

互联网寒冬原因 互联网寒冬来了

文章插图

驱动经济发展的底层价值观变了
从2021年开始,反垄断等法案的出台,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变成重视[效益和质量] 。
政策干预多少让许多市场经济支持者、创业者感到沮丧 。但在过去,不少互联网公司以对抗监管、与之斡旋为策略,为自身发展谋求福利 。
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新世界的规则更多由巨头确立,而巨头背后的资本,很难主动承担起更宏大的社会责任 。
毕竟,被资本青睐的行业才会有风口,有了风口,才会出现人才高地 。
反之,一旦资本退潮,此前被资本堆积起来的人才泡沫就会被慢慢戳破 。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裁员只是互联网大厂戳破人才泡沫的开始 。
彻底撕掉伪装,露出了资本的真容
游戏行业接连被限制发行版号,限制未成年人登录时段;外卖行业的强制要求足额缴纳社保;
教育行业迎来双减政策;短视频网站开始网清行动;互联网金融行业遭遇多部委的联合执法;电商平台涉嫌二选一的垄断,被处以百亿的罚金 。
一系列的顶格处罚和多项规定的连续出台,严重冲击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们最为核心的利润来源 。
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了草莽疯长的十年,不少企业在资本的裹挟之下,早已开始在灰色地带越走越远 。
随着中国网民增量的暂停,互联网企业从增量竞争逐渐变成到了存量竞争,各互联网平台仿佛又回到了千团大战式的那种味道 。
互联网寒冬原因 互联网寒冬来了

文章插图

结尾:
如果说过去这些年,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么从反垄断号角吹响的那刻起,互联网已经开始告别过去的草莽、无序 。
在存量竞争时代最终活得很好的,或许才是真正的大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