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 三 )


对于建造此桥,工匠和当时的造桥专家,拿出了当时最佳方案,为了不让黄河冰凌和黄河汛期冲垮桥梁,利用了两岸的高地,在上面建造了一座铁链桥,而这座铁链桥最重要的就是两端的稳定铁桥的根基,
为此当时的工匠经过了精细的计算,同时加入了古代的一些五行相克的理念,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技结合,最终确定了在两岸打造八只铁牛和八个铁人,两座铁山、七星铁柱,拉起了铁链 。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们的造铁技术发达,但是要几十吨重的铁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铁牛表面处理还需要能历经风霜不生锈迹 。的确是需要点技术含量,而且古代唐朝可没现代化的钢铁工厂,

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

文章插图
虽然炼铁行业技术在唐朝时期非常成熟了,但是制作这么大和重的铁牛,工匠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历朝历代那么强大,为何到了唐玄宗才会敢在黄河两岸造一条跨江铁桥,可不是当时人想不到,而是因为打造这些铁牛和铁人,还有跨江的铁链需要耗费的资源非常之大,只有唐朝积累了百年的国力,在唐玄宗初年的精心治理下,才有如此的雄厚实力打造此桥,可以说蒲津渡是唐朝的一个国家工程 。
这座桥到底用了多少资源呢?
根据现在的测算,作为桥墩的八只铁牛,每一只铁牛约有1.9米高,长约3米,宽约1.3米,重达30吨,如果加上底盘和铁柱的40吨,那么一只铁牛的重量就高达70多吨,八只铁牛就重达560吨,这还没加上这座铁桥的铁索还有其他的设备,所用的铁占据了当时唐朝一年铁量的八成 。而且当时的铁器对于民生和将士都非常的重要,所以唐玄宗如此做,的确是需要底气 。
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

文章插图
打造好的铁索浮桥成为了当时的一景,被许多古代典籍记载,成为了重要的通道,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黄河东移,长安的没落,蒲津桥也被废弃,但是到了明朝,这座铁桥虽然几经波折,但是依然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明清时期的黄河的改道,后来的河沙淤积,铁牛沉入了河沙中 。
但是为何如此珍贵的铁牛,挖掘出来后却没有送到博物馆陈列,而是依然放在了河边?
按理说从黄河挖掘出来的四头铁牛,是唐代珍贵的文物,应该放在一个地方保护起来,供人们参观 。可这四头铁牛打捞上来后,一直放置在黄河岸边,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到底是为啥呢?
主要原因是,并不是博物馆和当地的文物机构,不重视对铁牛的保护,而是对于这四只铁牛的保护,过于让专家为难,甚至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
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

文章插图
为何这样说?原因有三个 。
第一:这几头铁牛每头重70多吨 。除了它们巨大的质量和体积,很难找到一个黄河岸边更适合的陈列空间,
第二:铁牛和铁人如此之重,要移动它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并且需要搬进一个场馆里面 。
【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第三:如何保护它们,因为质量巨大的铁质文物的保护,才是专家们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专家对铁牛的保护,还是以不动为妙 。什么是前车之鉴呢?就是曾经矗立在沧州城外近千年的“镇海吼”,关于镇海吼的事,知道的朋友可以说一下,本章就不多提及了!
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

文章插图
那么唐朝人为何以铁牛为形象,而不用其他动作来拉铁索呢?这个原因很简单,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和科技理论的根基,古人通过自然观察,发现土能克水 。在十二生肖中,牛因为耕田的缘故,被归纳出土的属性 。由此,古人相信铁牛能镇水,在日常生活中,牛因为力气大任劳任怨,对人类忠诚的美德,成为了神话故事还有一些传说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也是美德的象征,所以牛作为拉铁索的形象,寓意非常到位和深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