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心碎的四言绝句 四言绝句唯美爱情( 二 )


3)罗虬其人罗虬是个什么人呢?是个有才气的文士,诗歌跟罗隐、罗邺并称“三罗” 。《唐才子传》说他“狂宕无检束”,《北窗琐言》记载,他因多次落榜,便放弃科举之路,依附官宦任职谋生 。他曾经参加一次扫墓祭祀活动,县令恭恭敬敬地行礼如仪,罗虬则横拿着笏板,大大咧咧地站着傲然不动 。县令说:“我就是个地方小官儿,不太懂礼数 。您是上级官员,受国家培养教育这么多年,即使您不看我的面,您就不看死者的面,不能低调谦恭一点儿吗?”这是讽刺他没有恭敬心,连个武夫都不如 。
回到正题 。罗虬深爱红儿却把红儿亲手杀死,杀死之后又连写一百首诗极力夸赞红儿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我们只能说,是病态、变态 。他暗恋红儿,由于副帅官职高于他,他不敢造次,只能隐忍,默默地压抑自己 。等副帅调离,他认为终于有机会了,可以大胆表白示爱了,不想却遭到正职领导李孝恭的打压,遭到红儿的拒绝,他的自尊受到深深的刺伤,恼羞成怒,拂袖离席 。可能回去之后,越想越气,终于,一不做二不休,铤而走险,害死了红儿 。犯罪后,侥幸脱身,他又想起了红儿的各种可爱各种美,于是写诗倾诉,倾诉了一百遍,倾诉出了唐诗中的一道奇观 。他的诗也不像作秀、不是虚伪,反而是情真意切 。完全是一种痴迷、癫狂的爱,病态的表白 。这家伙就是个偏激、狭隘、狂傲又痴情的,具有分裂人格的变态诗人 。
4)真相到底是什么?当然还有另外版本,说罗虬杀人的故事只是传说,并无实锤 。有人考证,认为原始文献表述不明,后人理解错误,以讹传讹,最终形成了罗虬杀死红儿这么一桩文字冤案 。最早的文献《唐摭言》记载“虬请红儿歌而赠之缯彩 。孝恭以副车所贮,不令受所贶 。虬怒 ,拂衣而起 。诘旦手刃绝句百篇,号《比红诗》”,其后经《太平广记》记为“诘旦,手刃红儿,继而思之,乃作绝句百编”,再后来,《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都持罗虬杀红儿说 。最早记载的关键句是“诘旦手刃绝句百篇”,考证者认为,“刃”含义是“创”,“创”就是创作,所以,关键句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第二天,亲手创作了一百篇绝句 。于是,罗虬同学的杀人污名就完美地洗白了 。
我认为这样的翻案理由不充分 。一个“刃”字,可以理解为“杀死”也可理解为“创作”,两说均可 。但“手刃”二字解释为“亲手杀死”还是“亲手创作”更有理呢,我认为是前者 。如果是创作,何必要加“手”这么个多余的字?我们再结合《唐摭言》记载的情节,“罗虬打赏被拒——怒——拂袖去——诘旦” 。晚上生了一肚子气,第二天一早罗虬最可能干啥呢,写诗?杀人?两者好像都有悖常情,但气呼呼地大写赞美诗,是不是更悖常情?
我们常说知人论世,第一罗虬是个狂宕无检束的人,粗鲁不遵礼法的人,他不会按常理出牌 。第二,他写诗称赞心上人,一写就一百首,这事儿本身就很疯狂、很极端,感情超出常态 。第三,诘旦写诗一百篇,这时间有点儿捉急,也不合常理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罗虬确实杀了红儿 。
论艺术水平,罗虬的诗情感内容单一、表现手法单一、文辞浅白,只能算二三流的诗 。但一百首二三流的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如孔雀开屏,形成了张扬的阵势 。这百首诗篇大铺张是罗虬的一次行为艺术,是这个心理变态的狂傲诗人冲动杀人之后痴狂感情的再次大发泄,是一场史上最痴狂的病态的爱情表白 。
注释:
未足称:不值得一提 。称,称道 。
肯:不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