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持续蓄力,北斗已向全球组网发起全面冲刺!( 二 )

  “北斗二号在国际上首创同步轨道导航卫星 , 同时首创了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 , 兼有中轨道卫星的混合导航星座 。 ”该工程原副总设计师、北斗系统高级顾问李祖洪说 , 对于区域导航系统而言 , 这种组合可以用最少的卫星数量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 , 已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

  在北斗二号工程建设的同时 , 我国于2009年启动了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建设 。

  行波管放大器是通信卫星的关键元器件 , 曾长期依赖进口 。 2014年 , 我国正在进行北斗三号试验卫星研制时 , 外方突然通知 , 由于政府原因停止供货 。

  不过 , 北斗团队早已认识到国产化对于北斗系统建设和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 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的同时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联合国内多家单位 , 开展了行波管放大器等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的技术攻关 。

  外方得知我国行波管放大器技术攻关已经取得了突破 , 北斗团队决定用国货替代进口产品后 , 急忙表示可以供货 , 并把价格降低了一半 。 这让北斗团队尝到了核心在握的甜头 , 更加坚定了走国产化道路的决心 。

  经过数年努力 , 长期依靠进口的行波管放大器组件、微波开关、大功率电源控制器、动量轮组件、星敏感器等关键产品 , 已实现主、备份全部国产化 。 北斗三号卫星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

  中国北斗向世界敞开胸怀

  2017年2月28日 , 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米级快速定位北斗芯片”正式推出 , 实现了基础产品的自主可控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都已经采用了支持北斗的芯片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国新办2018年12月27日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 , 北斗系统已进入3GPP国际移动通信组织 。

  除了“北斗芯” , 中国北斗还形成了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 。 北斗已在国家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标配化使用 , 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 。

  据统计 , 2018年国内卫星导航产业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预计至2020年 ,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 北斗将拉动超过3000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 。

  截至2019年4月 , 国内超过62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 , 36个城市的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 , 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 , 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万台……

  随着与互联网+、5G、人工智能以及共享经济等新兴技术和产业模式的融合应用 , 卫星导航技术还催生了精细农业、精准物流、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产业发展新业态 , 其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 。

  当今世界 , GPS、北斗、格洛纳斯、伽利略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争奇斗艳 。 如何看待与其他导航系统的关系?北斗系统自建设之初就给出了答案:始终践行 “中国的北斗 , 世界的北斗”理念 , 要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互兼容、共同发展 , 造福全球“一家人” 。

  如今 , 中国北斗已敞开胸怀 , 等待世界的接纳 。 (采访人员 付毅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