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风水格局 清西陵风水详解( 二 )


雍正曾命钦天监监正明图面奉谕旨,会同兵部侍郎傅鼐、总兵官许国桂,带领相关人员前往遵化州等处相度吉地 。一个多月后,明图等一行从遵化州回京向雍正帝复奏相度吉地之事 。当时相度的陵址是“九凤朝阳”山,与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相距颇近 。据说那里“龙身长远,地势雄伟,能增万年寿数,能衍广运无穷” 。但后来到了要择卜吉日、设立红桩、准备交付工部开工的阶段,却突然被叫停 。
众所周知,雍正最后葬在了距清东陵近300多公里的易县清西陵内,没有追随康熙帝陵而葬,打破了“子随父葬”的祖制,一度引发了今人的种种猜疑 。一种说法说他“改诏篡位”“谋父逼母”,所以心怀不轨,不敢近依父母;另一种说法说他“好大喜功”,另辟陵区以突出自己……然而,众多的史料记载,还是将我们引向追求“风水”这个理由,这个理由简单而又复杂 。
帝王陵寝有“三年选址,十年定穴”之说 。清史专家指出,虽然九凤朝阳山的陵址选定了,却很可能在“定穴”的问题上,出现了变数 。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七日,许国柱、李楠、明图等奉旨再往遵化州看九凤朝阳吉地 。这一次,他们用罗盘“逐节对星”,看得比上一次更为仔细 。这次得出的结论,比一次又进了一步:脉不错,从大势上看是吉壤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问题是,护卫陵寝的侧面山峰“龙砂”低伏,正对的“案山”树木驳杂,不够清明 。
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参加相度的官员发现:许国柱在为该陵定向时,认为要与龙脉浑然一体,因此,不能采用完全正向的修建方式,要稍稍偏转 。但相度官用罗盘定向后,惊诧地发现,在这个方向上,所有的建筑就都要冲向水口,那是根本无法建造的,即所谓的“堂局全无” 。
这很可能给了雍正不小的打击 。雍正是一个于人于己都相当苛刻、力求完美的人,对于自己的长眠之所,他又怎会马虎?于是,他动起了重新相度吉地的念头,并把选择范围扩大到直隶(约指今河北)一带 。
据史料《雍正朝起居注册》以及《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对候选地——今易县境内泰宁山天平峪(太平峪)很满意 。一座新的大清帝陵,就此脱颖而出 。

清东陵风水格局 清西陵风水详解

文章插图

雍正新陵址的名字,也许没有“九凤朝阳”山那么抢眼,太平峪、永宁山(原名泰宁山)低调而平和 。太平安宁不正是雍正所求吗?无论如何,此陵做到了 。
大清国的“关外三陵”以及清东陵里的顺治孝陵,都没有盗墓贼去搅扰,这是因为实行了满族“火葬”的风俗,陵寝中也未陪葬各种宝物 。
而康熙年间,采取了“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的国策,推进与汉民族习俗的融合,自此,各代清帝(除宣统外),均入土为安,且陪葬品甚为丰厚 。唯其如此,“东陵大盗”才肆无忌惮,几乎扫荡了陵区内的所有财富,当然也让墓主们难以安宁,这其中就包括威风八面的康、乾二帝 。清西陵却不同,4座帝陵、3座后陵中,只有光绪崇陵的地宫被盗贼光顾 。
龙脉是选择风水宝地的首要原则 。按照风水学的说法,中国有“北、中、南”三条大的龙脉,其中,北干龙的祖山——昆仑山,可与上天的元气相通,是最强盛的龙脉 。清西陵的龙脉,就是发源于昆仑山的北干龙,与昆仑山一脉相连 。尤其在靠近西陵的这端,既有高耸入云的龙楼,也有方圆平整的宝殿,众山左右环侍拱卫,缠绕众多,就像众多门徒群聚,听佛祖讲经,俯首而听,使祖山呈现出尊费非凡之态 。泰陵就稳坐在这样的靠山怀抱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