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和喝水有关?提醒:不想伤肾伤血管,喝水“五项注意”要谨记( 二 )


如果身体缺水,皮肤排汗减少、尿量减少,阻碍体内代谢废物的及时排泄,无用物质容易在身体内累积 , 造成各个器官的负担 。
同时还会导致老年人机体对水平衡调节能力的降低,如果腹泻、感冒、发烧等,就会更容易失去水分 。
水分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全身血容量的减少,可能造成对心脏的供血不足,心肌损害就是这样来的,临床上也有因急性腹泻导致心肌梗死的病例 。
更有研究显示,长期水分摄入不足的话,患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的风险会增加 。
身体缺水了感到口渴是一种提醒,尿液颜色的不同也是一种信号 。
肾脏在制造尿液的过程中会和脑垂体分泌的一种物质产生反应——抗利尿激素 , 这种物质也是决定尿液颜色的关键 。
当身体缺水的时候,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就会增加,肾脏收到这种激素的信号之后,便发挥浓缩尿液的作用,尿液的颜色就会变黄甚至呈现浓茶状 。
相反,如果人摄入了足够或大量的水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肾脏也就会将尿液稀释,排出的尿液只会带有极浅的黄色或者呈现透明色 。
有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每天排尿的次数不超过6次,包括夜间起夜的1~2次,总尿量大概在2500ml左右 。
每天保证饮水量的充分摄入至关重要,但可不是盲目喝水,小编总结了喝水了“三要三不要”,学会科学喝水,助力健康身体!
喝水的“两要三不要”1、要有喝水的习惯
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到渴得嗓子冒烟的程度,是不会想到去喝水的,甚至在口渴的时候会选择冰冻的饮料或有味道的茶水等代替白开水的饮用 。
虽然解渴了 , 但无论是哪一种饮料都不能完全代替水在身体内发挥的作用,保证充分的饮水量对尿液的生成有促进作用 , 能将代谢废物有效清除,有助于维持肾脏功能的稳定 。
所以还是要慢慢养成喝水的习惯,减少饮料酒水的饮用,口舌之欢是一时的,身体健康才是永远的 。
2、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2022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成年男性每天应摄入1700ml的水量,女性则应摄入1500ml,大概是3~4瓶正常大小的矿泉水 。
小编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 , 老年人器官的退化会导致对身体对缺水的反应比较慢,具体表现在对口渴不敏感 , 可能会比较少喝水 。
所以建议老人家可以准备一个保温杯,就算不口渴,也能时不时地喝上几口水,在习惯中保持少量多次的饮水 。
在每天起床洗漱完毕之后,也可以先喝杯温开水,补充身体经过一夜的代谢流失掉的水分 。
3、不要喝烫水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彭奶奶,就是因为喜欢吃烫的食物、长期喝烫水而患上食道癌 , 许多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快点吃完饭干活 , 就养成了菜上马上吃的“金刚嘴” 。
不怕烫,烫不怕 , 这种长期吃烫食喝烫水的习惯就一直持续到老年时期,往往就是这样长期积累的习惯 , 给烫出病来 。
我们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有黏膜,偶尔的轻微烫伤能进行自我修复,但长此以往 , 就是在为食道溃疡和食道癌的发生埋下隐患 。
一般来说,我们进食的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0℃,但也不要低于10℃,这样有利于保护食道的健康 。
在10~40℃这个范围的水温是最适合人饮用的,再高一点到50℃的话 , 喝起来就是温热的感觉,更适合一些肠胃脾虚的老人家 。
而一旦喝下超过65℃的热水,就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还会刺激到胃肠道 。像彭奶奶喜欢喝的热茶,一般温度都是在80~90℃,对食道的损伤不言而喻 。所以喜欢吃烫食喝烫水的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