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人 杜甫被后世称为是啥( 二 )


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对杜甫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他的小儿子在老家贫困饿死 。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无疑是人生最悲哀的事 。历史上对这一段记录甚少,但我们可以想象,对于杜甫这样一个倡导忠孝仁义的儒生,是多大的打击,生活的重担从来没有如此残酷地压的他喘不过气 。

杜甫后人 杜甫被后世称为是啥

文章插图

还是这一年,没等杜甫从丧子之痛中恢复过来,安史之乱开始了 。
第二年,潼关失守,玄宗仓皇西逃,太子李亨肃宗即位 。杜甫是年44岁,一介儒生,虽为微官小吏,却忧国忧民不畏生死,只身北上,投奔肃宗 。不料途中为叛军俘虏,被押到长安 。
公元757年,杜甫冒着生命之险,逃出长安终于投到肃宗账下 。肃宗深为感慨,授为左拾遗,欲重用 。不料好景不长,宰相房琯用兵大败,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之后慢慢边缘化,不再受重用 。
杜甫的短暂的仕途生涯也宣告结束 。
3、一水之隔回家不得
从被贬之后到公元767年,杜甫55岁 。这十年间战事连连,狼烟四起,杜甫居无定所,在西南各地四处漂泊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杜甫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能去投奔族亲和朋友,靠着各方的救济才能勉强吃上饭 。
56岁这一年,杜甫心力交瘁,而且随着年龄越大思乡之心越切 。日里夜里闭上眼就看见故乡的山水,那时的自己年轻洒脱,散步在熟悉的庄园熟悉的街道上,回望着鬓发斑白的母亲 。他不能再等了,他迫切想回到自己的家里,去看一眼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哪怕一眼 。
于是杜甫乘舟出行,经江陵岳阳北上,期间因为生活贫困和战事兵乱,又被迫南回 。舟船一直在潭州附近弯来折去前进不动,北归之路渐行渐远 。
杜甫后人 杜甫被后世称为是啥

文章插图

公元770年冬,潭州,杜甫眼看着回家无望,他失去了最后一丝耐心,遗憾地闭上了眼,一代伟大诗人黯然离世,享年58岁 。
如今,当我们诵读杜甫的诗篇,看不到他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抱怨,留下的只有他对天下苍生的怜悯,对劳苦大众的仁爱 。就像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结语——
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士大夫,一直都有心系苍生,造福一方为己任的英雄情结,从杜甫的一生,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缩影,即那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情怀和济世热情 。因此,后世的人们对杜甫以及杜甫的诗才能感受得更切,体味得更深,因而也就自然而然的把杜甫当做了自己的人生偶像 。
【杜甫后人 杜甫被后世称为是啥】正所谓:乱世贫贱不移志,自古儒家多忧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